北海音乐殿堂木地板(北海音乐殿堂木地板店)
维也纳的金色大厅简历
金色大厅 金色大厅,全称为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德语:“Groszlig;er Saal”或“Goldenr Saal Wiener Musikvereins”),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厅之一。金色大厅并非一座独立的建筑,而是音乐之友协会大楼的一部分,该建筑物中有多个音乐厅,除金色大厅外,还包括勃拉姆斯厅和莫扎特厅等演出大厅,以及办公室。金色大厅是维也纳音乐生活的支点,也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年演出场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按照传统都会在这里举行,每年随着新年音乐会通过电视转播将该大厅金碧辉煌的装饰和无与伦比的音响效果展现在全世界的观众面前。该协会大楼由Th·汉森于1867年至1869年建造。
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金色大厅”曾令全世界多少音乐爱好者神往,也正是“金色大厅”孕育了维也纳爱乐之声。说起来,这座大厅也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了。它落成于1870年,正式的名称应该叫作音乐协会大厅,由建筑大师奥菲尔·汉森设计。
大厅内共有1654个座位和大约300个站位,金碧辉煌的建筑风格和华丽璀璨的音响效果使其无愧于金色的美称。自大厅落成那天起,维也纳爱乐乐团就在这里“安营扎寨”。在每年的新年音乐会的电视转播中,全世界的爱乐者都可以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一睹“金色大厅”的风采。
与阿姆斯特丹的音乐大会堂和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相比,这个“长方形鞋盒”的确是狭长了些。然而它的声音流动性特别好。在这里,弦乐器与木管乐器、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的平衡达到了巧妙无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才带给全世界音乐爱好者难以忘怀的视听享受。
维也纳的专家们在协会大厦建成125周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金色大厅”的屋顶为平顶镶板,两侧有楼厅和音乐女神的雕像。这些具有美学意义的装饰物使原本直接撞击到墙壁上的乐音有延长和舒缓的作用。“金色大厅”的木质地板和墙壁就像是小提琴的共鸣箱一样,使乐队演奏的声音在厅内振动和回旋,余音袅袅。“金色大厅”的确是独一无二,称得上是世界上音响效果最出色的音乐厅。
“金色大厅”在新年这一天总是花团锦簇,充满着春的气息。这些鲜花都来自意大利的“阳光之城”圣雷莫,是意大利人民送给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最好的贺礼。维也纳的园艺师们,包括各界的退休人员,都前来参加会场的布置工作。每一年主题花束的品种和色调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卫星电视转播时,细心的电视同行们总是询问一下花的颜色,避免在设计电视字幕时叠加上相同颜色的标题,影响观众的收视效果。
金色大厅也见证了中国民乐走向世界的历程。自1998年中国民乐乐团第一次在此演出并引起巨大反响,受到热烈欢迎,中国民乐已经开始在世界广泛传播,成为西方上层社会素质和品位的表现。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蜚声世界,1993年新年音乐会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电视卫星收看实况广播,收看人数达10亿以上。厅内有收藏馆,馆分两室。一间是展览,定期举行收藏品展览,供人参观。一间是档案室,一边的书架上放满大量历代手写的、木刻的、铅印的音乐书籍和乐谱;另一边是一排铁箱,藏有音乐大师的乐稿、书信和其他手迹,其中有莫扎特的乐稿:《最后一个交响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响曲》等。屋子中间是一长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阅资料之用。档案室原为勃拉姆斯的办公室,他临终前一再嘱咐,要把他珍藏的几千册音乐书籍和乐谱全部捐献给档案室。
每场交响乐演出末尾的保留曲目是史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
关于演出:
中国今年来有多位艺术家到金色大厅演出,如宋祖英,谭晶,廖昌永,王宏伟,王莹等
各地的艺术团也纷纷到音乐殿堂一展风采,展示了东方文化的动人魅力。
求国家大剧院的详细介绍
中国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北海音乐殿堂木地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中国国家大剧院标志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26.88亿人民币(大剧院最新公布的造价数字是31亿元人民币)。
[编辑本段]建设历程
筹划建设国家大剧院的历史可追溯到49年前。 1958年——党中央觉定为迎接建国十周年庆典在首都北京建一批大型公共建筑即建国十大建筑 后因文革原因国家大剧院工程一直未能上马 1990年——文化部组建国家大剧院筹备处进行前期工作 1993年——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三种建设方案的论证 第一种 120000㎡ 三个大剧院一个小剧场 第二种 97000㎡ 两个大剧院一个小剧场 第三种 105000㎡ 三个大剧院 最终建议方案总建筑面积100000㎡ 三个大剧院一个小剧场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有计划地建设国家的剧院 1997年 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建设国家的剧院 1997年12月——有国内5家设计单位提出了7个设计方案 1998年 4月——国务院批准国家大剧院工程立项建设,同时开始其建设方案的估计竞赛 邀请17家,自报名19家,共提出44个方案 第一轮北海音乐殿堂木地板:5个入围 第二轮:(1998年11月)评选结果五个入围,其中三个中外联合进行方案修改 最终提出三个方案 最终 :决定采用巴黎机场设计公司方案,清华大学配合修改 在调整方案时,考虑国家大剧院与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的关系,连续两次将用地范围扩展,一直扩到人民大会堂南侧路。这样大剧院比第一次方案南移70m,对改善周围环境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国家大剧院英文: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地址:中国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邮编:100031
[编辑本段]中国国家大剧院简介
体建筑由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和内部2091个坐席的歌剧院(含站席2398)、1859个坐席的音乐厅(含站席2017)、957个坐席的戏剧院(含站席1040)、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基础埋深的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椭球形屋面主要采用钛金属板饰面,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00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 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但其实际高度要比人民大会堂高很多,因为国家大剧院60%的建筑在地下,其地下的高度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工程于2001年12月13日开工,于2007年9月建成。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国家大剧院庞大的椭圆外形在长安街上显得像个“天外来客”,与周遭环境的冲突让它显得十分抢眼。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计划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 早在20世纪50年代政府对长安街[1]的规划就设想了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周恩来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大剧院批示,地址“在天安门以西为好”。最后因财政原因没有实施。
[编辑本段]概貌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在地面层坐落着三幢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剧场,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覆盖、庇护、包围和照亮着所有的大厅和通道。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外环绕人工湖,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人工湖面积达35500平方米,人工湖水深为40厘米,3.5万平方米整个水池分为22格,分格设计既便于检修,又能够节约用水,还有利于安全。每一格相对独立,但外观上保持了整体一致性。为了保证水池里的水“冬天不结冰,夏天不长藻”采用了一套称作“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控制”的水循环系统。 国家大剧院结构由三个功能区组成。北入口、地下车库;功能区包括歌剧院、戏剧院、音乐厅等;南入口、餐厅、机房等服务区。大剧院南部入口与北部入口“水下走廊”一起延伸至地下6m之处,观众通过水下长廊进入大剧院。北侧主入口为80米长的水下长廊。南侧入口和其它通道也均设在水下。观众进入大剧院时会发现他们的头顶之上是一片浅浅的水面。在入口处设有售票厅,水下长廊的两边设有艺术展示、艺术品商店等服务场所。国家大剧院北入口与北京地铁1号线天安门西站相连,国家大剧院南门比邻地铁二号线和平门站,并有能容纳1000辆机动车和1500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场。根据安德鲁的设计大剧院从长安街后退了70米,空出70米全部变成绿地。 国家大剧院内有四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公共大厅的地板铺着20多种颜色不一、花纹各异的名贵石材,公共大厅天花板由名贵木材拼贴成一片片“桅帆”,木质的红色深浅不一,明暗相间。来自法国的著名画家阿兰·博尼用超过20种不同的红色点染大剧院的各个部分。整个大剧院的墙面丝绸铺设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 歌剧院主要演出歌剧、芭蕾、舞剧,有观众席2416席;音乐厅主要演出交响乐、民族乐、演唱会,有观众席2017席;戏剧场主要演出话剧、京剧、地方戏曲、民族歌舞,有观众席1040席;小剧场观众座位556席,上演室内乐、小型独奏独唱、小剧场话剧、现代舞等。 各剧院都设有化妆间、指挥休息间、练琴房、演员候场区、换装间、服装整烫间、道具间、演员休息厅。舞台技术用房设有音响控制室、灯光控制室、调光器设备间、音响设备室、摄像机房等。在歌剧院的屋顶平台设有大休息厅,在音乐厅的屋顶平台设有图书和音像资料厅,在戏剧场屋顶平台设有新闻发布厅。 大剧院共有五个排练厅,位于四个剧场之间,可以共用也可以分别使用。一个大排练厅主要用于合成排练;两个中排练厅一个主要用于舞蹈排练,一个用于乐队排练;两个小排练厅主要用于分部排练。 大剧院设有集中音像制作中心,有大录音棚一间、同期录音演播室一间,以及电视转播机房和音像后期制作室。大剧院设有一间大绘景间,设置布景吊挂和绘景设备,还设有布景、道具整修间和布景仓库,以及为集装箱运输用的升降平台2台。
[编辑本段]灯光
在国家大剧院壳体结构上,安装有506盏“蘑菇灯”。与长安街上其他建筑物在夜晚灯火通明的景象不同,国家大剧院壳体上面的“蘑菇灯”散发的是点点光芒,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
[编辑本段]歌剧院
歌剧院是国家大剧院内最宏伟的建筑,以华丽辉煌的金色为主色调。歌剧院主要上演歌剧、舞剧等、芭蕾舞及大型文艺演出,歌剧院的观众厅观众厅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三层,有观众席2091席(不包括乐池)。歌剧院有具备推、拉、升、降、转功能的先进舞台、可倾斜的芭蕾舞台板、可容纳三管乐队的升降乐池。 歌剧院舞台采用“品”字形舞台形式,由一个主台、两个侧台和一个后台构成,舞台具备推、拉、升、降、转五大功能,可迅速地切换布景。其中,主舞台有6 个升降台,既可整体升降又可分别单独升降。舞台的左、右侧台各有6台可以横向移动的车台,通过主舞台升降台互换位置,可以迁换场景。后舞台下方距地面15米处,储存有一个芭蕾舞台台板,主舞台升降台下降后,芭蕾舞台可移动到主舞台台面上,用于芭蕾舞演出。台面用的是俄勒冈木,并用三层结构来增加弹性,保护了芭蕾舞演员的足尖。这也是国内面积最大的无缝隙专用芭蕾舞台板,台面可倾斜至5.7度。由于穹顶高度的限制舞台和部分观众席位于地下。舞台上方栅顶高度为32米。吊杆、灯光桥、灯光渡桥通过钢丝绳悬挂在空中。61道电动吊杆,78台轨道单点吊机,24台自由单点吊机,灯光桥、灯光渡桥、灯光吊架将1588盏用于演出的灯具点缀在歌剧院舞台的上方,灯光反应快,可以在几秒钟内变换造型。舞台顶部还设置了60多道吊杆和幕布,可以制造不同的演出场景。 乐池面积为120平方米,可容纳90人的三管编制乐队,也可升至观众席水平位置变成观众席。在乐池中,还特别为指挥设计了专用升降台,指挥可以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出场、谢幕。 歌剧院在墙面上安装了弧形的金属网,声音可以透过去,而金属网后面的墙是多边形,这样就形成了视觉的弧形和听觉空间的多边形,做到了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完美结合,其混响时间为1.6秒,符合歌剧及舞剧等的演出要求。 歌剧院设有6个单人化妆套间,6个单、双人化妆间,18个中化妆间,2个乐队指挥休息套间,6个乐队用大化妆间,8间练习琴房。
歌剧院舞台尺寸
台口宽度:18.6M; 台口高度:14M 主舞台台宽:32.6M; 主舞台台深:32.6M 台上净高:32M; 左右侧台宽:21.6M; 左右侧台深:25.8M 后舞台台宽:24.6M; 后舞台台宽:23.6M
[编辑本段]音乐厅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位于歌剧院东侧,以演出大型交响乐、民族乐为主,兼顾其它形式的音乐演出。 音乐厅的观众席围绕在舞台四周,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二层,共有观众席1859个(包括合唱区)。演奏台设在观众厅一侧,演奏台宽24米、深15米、能容120人的乐队演奏。演奏台设有3个升降台,在演奏台前部设有钢琴升降台。四周围的数码墙有如站立起来的钢琴琴键,其凹凸的尺寸和形状是由数论精确计算得出,使声音均匀、柔和地扩散反射。在演奏台后设有可供 180人合唱队使用的观众席合唱区。 安放于音乐厅的管风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管风琴,有94音栓,发声管达6500根之多。出自德国管风琴制造世家——约翰尼斯-克莱斯,与著名的德国科隆大教堂管风琴系出同门,能满足各种不同流派作品演出的需要。 音乐厅的天花板,形状不规则的白色浮雕像一片起伏的沙丘,又似海浪冲刷的海滩,有利于声音的扩散。为了达到声效的完美,在顶棚的下面还悬挂了一面龟背形状的集中式反声板,它的作用是将声音向四面八方散射。 音乐厅的顶部、墙壁、地面、舞台、坐席与管风琴的色调搭配和谐优美,处处传递着音乐殿堂的非凡气质,其混响时间为2.2秒,实现了建筑美学和声学美学的完美结合。 音乐厅设有 2 个乐队指挥休息套间,2个单人化妆套间,4 单人化妆间,6个中化妆间,7个乐队、合唱队用大化妆间,10间练习琴房和1间管风琴练习琴房。
[编辑本段]戏剧场
戏剧场是国家大剧院最具民族特色的剧场,营造出颇具中国特色的剧场氛围。戏剧场主要供戏曲(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话剧及民族歌舞使用。观众厅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三层,共有观众席957个(不包括乐池)。 戏剧场拥有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戏剧舞台,舞台采用由镜框式舞台到伸缩式舞台的可变化形式,设有主舞台、左、右辅台和后舞台。主舞台设置的“鼓筒式”转台,由13个升降块、2个升降台组成,既可整体升降又可分别单独升降,这种形式的鼓筒式转台在世界上是唯一的,可以达到边升降边旋转的舞台效果。独特的伸出式台唇设计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戏剧表演的特点。 戏剧场设有5个单人化妆套间,8个中化妆间和3个大化妆间,一个乐队指挥休息套间,3个乐队用大化妆间,还设有4间练习琴房。
[编辑本段]小剧场
小剧场位于国家大剧院南门西侧,共有观众座位556席,提供 室内乐、小型独奏独唱、小剧场话剧、现代舞等表演。小剧场整体色调风格清新典雅。白色浮雕的天花板、MLS声扩散墙、有保温及隔音效果的隔断墙,种种量身设计可使声音均匀、柔和地扩散反射,更加突出自然人声效果。 小剧场采用尽端式舞台,舞台由两块升降平台组成,可根据需要整体升降或分别单独升降。舞台背后的两面墙——隔音墙及落地钢化玻璃墙虽看起来虽然普通,却是“机关巧妙”,这两面墙都可以向左右两端折叠收缩,待完全打开后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室外下沉广场犹如后花园呈现眼前,别有洞天。国家大剧院舞台室外广场既可以作为演出的背景,也可直接作为舞台纳入演出中,室内室外相结合不仅大大拓宽了舞台,使演出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也给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 小剧场共有观众座位556席,其中电动伸缩看台14排计411席,活动座椅5排计145席,可根据剧目进行灵活调整。小剧场灯光、音响设备先进,可完全满足目前演出定位的需求。并配备化妆间6间、琴房一间。
[编辑本段]配套设施
大剧院内设有齐全的剧院配套设施,共有5个排练厅,位于三个剧场之间,可以共用也可以分别使用。综合排练厅可供剧目进行综合排练和观摩排练;两个中排练厅一个专供舞蹈和戏曲武生使用,地板有较好的弹性;一个专供乐队排练用,厅内混响时间可以调节;两个小排练厅主要用于分部排练。各剧院还都设有化妆间、指挥休息间、练琴房、演员候场区、换装间、服装整烫间、道具间、演员休息厅等配套设施。其中,有普通化妆间72间、VIP化妆间18间、练琴房23间、贵宾厅10间、排练厅5间。舞台技术用房设有音响控制室、灯光控制室、调光器设备间、音响设备室、摄像机房等。大剧院设有集中音像制作中心,有大录音棚一间、同期录音演播室一间,以及电视转播机房和音像后期制作室。大剧院设有一间大绘景间,设置布景吊挂和绘景设备,还设有布景、道具整修间和布景仓库,以及为集装箱运输用的升降平台2台。 在国家大剧院内,除了三大专业剧场和一个试验小剧场以外,还设有水下长廊、展厅、橄榄厅、图书资料中心、新闻发布厅、天台活动区、纪念品店、咖啡厅等活动区域。
[编辑本段]内部设施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在地面层坐落着三幢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剧场,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覆盖、庇护、包围和照亮着所有的大厅和通道。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外环绕人工湖,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人工湖面积达35500平方米,人工湖水深为40厘米,3.5万平方米整个水池分为22格,分格设计既便于检修,又能够节约用水,还有利于安全。每一格相对独立,但外观上保持了整体一致性。为了保证水池里的水“冬天不结冰,夏天不长藻”采用了一套称作“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控制”的水循环系统。国家大剧院结构由三个功能区组成。北入口、地下车库;功能区包括歌剧院、戏剧院、音乐厅等;南入口、餐厅、机房等服务区。
[编辑本段]观众席
观众席的每个座椅下都会有空调送气孔。观众在观看演出时,感受不到气流的存在,却能享受到空调带来的舒适。而且下送风设计调节的是地面以上两米高度内的空气温度,与传统中央空调调节整个剧场温度相比,不仅大大节约了能源,还不会产生中央空调的那种噪音。 此外,座椅安有消声装置,即使观众中途离席折叠收椅,也不会发出声音。
[编辑本段]国家大剧院之最
·世界最大穹顶 国家大剧院整个壳体钢结构重达6475吨,东西向长轴跨度212.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穹顶。 ·世界最深建筑 国家大剧院地下最深处为-32.5米,相当于往地下挖了10层楼的深度,成为北京最深的建筑。 ·亚洲最大管风琴 音乐厅内的管风琴共有6500根发音管,是亚洲最大的管风琴,造价达3000万元。
[编辑本段]乘车线路
公交线路:1路、4路、5路、10路、20路、37路、52路、728路、802路,天安门西站下车即到。 地铁线路:北京地铁一号线天安门西站C出口。
[编辑本段]揭秘国家大剧院——冬季池水不结冰
现象
冬季国家大剧院池水不结冰! 隆冬的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次面向公众拉开了“国际演出季”的序幕…… 一月的北京是一年之中最冷的季节:夜间室外温度一般都会在零度以下,北京很多处湖面都已经结了厚厚的一层冰,然而奇怪的是大剧院周围的一潭湖水却丝毫不见结冰的迹象!
缘由
关于国家大剧院人工湖的设计,早期,保罗·安德鲁,这位气质浪漫、谈吐文雅的法国设计师曾经有过一个这样的想法。他打算冬季湖水结冰以后,把总面积三万五千平米的巨大环形冰面,变成一个天然溜冰场,供市民玩耍。同时,洁白的环形冰场,和冰面上尽情享受这一份愉悦的人们,也成了隆冬季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加彰显了大剧院的艺术韵味。 然而,浪漫的设想却与现实发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 经过认真研究发现,法国设计师的设计方案与现实发生了两点冲突。首先,利用这个水池滑冰是一项危险性相对较高的运动,位于北京城心脏地带的国家大剧院,当然要把安全指数放在首位;其次,更为实际的问题是,开放溜冰场需要相应更换冰鞋、储存物品等配套设施,这对于国家大剧院的整体风格和周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所以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个方案。 既然湖面结冰后既不美观又无法利用,那么就要想办法保证一潭湖水四季都碧波荡漾,让“湖水映明珠”的唯美形象深入人心。
原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研究,专家采用出了一套叫做“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的装置,来保证一年四季“碧水映明珠”的理想成为现实。这套装置的基本构造就是从地下水部分和人工湖部分分别抽出一部分水在各自的管道中循环,两个管道在墙体内都呈螺旋状交错在一起,这样,既能互相传递温度,又不会因为水源直接交换而引起浪费、污染。这个装置使人工湖内的水温不致过冷或过热,冬季不会因过冷而结冰,夏季不会因过热而长藻,一举两得。
国家大剧院参观游览
来到大剧院,您将欣赏到大剧院的恢弘的建筑风格,感受主题展览带给您的浓厚艺术氛围;同时馆藏丰富的资料中心将为您营造独特的艺术体验。参观闲暇,琳琅满目的艺术精品长廊将使您感受到艺术与品质的完美结合;品位高雅的咖啡厅将给您带来非凡的味觉体验。
参观游览项目
艺术展览:国家大剧院内常年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艺术展览,展览区域与剧院建筑环境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为您带来美轮美奂的艺术感受。 主题活动:大剧院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公共空间演出、主题表演等让您充分感受艺术氛围。2009年7月3日至8月23日,国家大剧院将举办为期45天的“走进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暑期高雅艺术体验活动”。 剧院设施和景观:您不仅能欣赏大剧院优美的“水上明珠”景观,更能深入独特的艺术建筑空间:歌剧院、戏剧场、音乐厅、水下长廊、展厅、橄榄厅、艺术资料中心、新闻发布厅、花瓣厅、艺术精品长廊等。 餐饮和购物:大剧院内有高雅舒适,充满艺术和浪漫氛围的用餐和品茗环境,在剧院恢宏的穹顶下聆听曼妙的乐音;温馨的服务将带给您独特的艺术感受。大剧院内设有艺术精品长廊,为您提供大剧院定制专供的艺术纪念商品。大剧院专设CD店,销售顶级的高雅音乐唱片。
[编辑本段]门票
参观门票成人30元/人 学生及残疾人半价
请详细介绍一下国家大剧院,我没有多少分,谢谢了。
*国家大剧院室外景观水池
如果说高雅的城市建筑是一篇华美的乐章,那么国家大剧院是一颗凝固的音符,其灵性则是那与北海、中海-南海遥相呼应的景观水池。 在平静水面的背后,蕴含着很高的科技含量。水池面积35500m2,其内周长约615m、外周长约930m,水池水深44mm、蓄水量约18000m3。水流由外圈流向内圈,经落水板流至水槽中,再由水槽内流至回水总管道,返回水池水处理机房。景观水池设计要求水流速度缓慢,从设计理论数值要求上水流速度每秒小于0.005m(除玻璃外),水面平静得如镜面一般,反射出壳体在水中优美的倒影。
为了今后维修方便、节约用水,将整个水池分成了22个区域,最大一个区域约3200m2,容积约1600m3。每个区域从进水到泄水均可独立操作,为了保持水面的整体性,分格水池的池坎低于水面下100mm。22个区域其中有20个区域底部为实体,池坎、池沿及落水墙面均为异形承德绿石材,池底为平板石材。具体构造(从上至下)为:27mm石材、141mm空隙(石材墩支撑)、2mm聚脲防水层、刚性防水混凝土底板(厚度一般为680mm)。正南、北的两个区域底为玻璃(采用19+4*0.76PVB+19+20air+6+2*0.76PVB+6的双层夹胶中空玻璃),玻璃下部为南、北入口空间。玻璃处水深为100mm,考虑到万一玻璃被破坏,水池坎以上的100mm水量如果不做处理,会造成全部22个区域100mm以上约3550m3的水量进入大剧院地下部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在玻璃区域的周围做了80mm高的透明亚克力条,那么只有20mm深水量进入大剧院,损失减少到1/5。
最初方案水池除南北玻璃顶外,水池冬天用于滑冰。几经研究在技术可行性上有一定问题,后引进了“中央液态热源循环系统”技术,利用浅层低温地热采集和热泵相结合的单井抽灌技术,在东西侧共打了18眼井。正常情况下,利用井下100m处采集到的温度为1015摄氏度地热水,通过板式换热来对水池水进行冬天加热、夏天降温,如果冬天偶尔遇到零下10摄氏度的特殊天气下,可采取应急措施,利用能量提升器,将地热水温加热。在水池内设置了10个温感探头,通过探头,可自行调节能量及提升器和潜水泵的运行时间数量,达到能量环保最佳效果。做到水池冬天不结冰(设计水温1.5摄氏度),夏天不长藻(设计水温28摄氏度)四季保持相对温度。
国家大剧院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创造了水池面积最大、蓄水量最多、环保要求最严.
初二主题班会—多彩青春
不同北海音乐殿堂木地板的颜色可通过视觉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导致人体荷尔蒙的增多或减少,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研究表明,红色可使人的心理活动活跃,黄色可使人振奋,绿色可缓解人的心理紧张,紫色使人感到压抑,灰色使人消沉,白色使人明快,咖啡色可减轻人的寂寞感,淡蓝色可给以凉爽的感觉.
习惯上人们常把红色或黄色称为暖色,而把蓝色或绿色成为冷色,因为了它们能给人一种暖或冷的感觉.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感觉呢?也许人的联想在这里起了作用.例如红色的火焰给人以热的感觉,而蓝色的天空或海水给人以冷的感觉.
暖色看上去似乎在邀请北海音乐殿堂木地板我们,而冷色往往令人望而生畏,避而远之.因此前者使我们感到距离拉近了,而后者则产生距离变远的感觉,这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也很相似,对于一个热心人大家总是愿意接近北海音乐殿堂木地板他.而对于一个冷淡的人总是躲避他.
英国伦敦有座桥原来是黑色的,每年都有人到这里投河自杀.后来,将桥的颜色改为黄色,来此自杀的人数减少了一半,充分证实了颜色的功能-----颜色影响着人的情绪,对人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它们那么这样不仅可以改善我们的情绪,也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对于颜色的描述则经常带有浪漫的色彩,所以人们偏好的颜色就像喜爱哪种类型的少女一样,各式各样的.而且这个偏好随着年龄和季节而转移.一般年幼爱白色,年长爱绿色,冬季爱暖色,如红,黄,黑,夏季便转向青蓝白的颜色.
另据心理学家发现红色可以刺激神经兴奋;橙色能诱发食欲和正常情绪;黄色可以活跃思维,也可以造成情绪不稳定;绿色可松驰神经,减缓血流和呼吸;蓝色使血压降低,使体内代谢平衡;紫色对运动神经,淋巴和心脉系统有压抑作用,使人安静,温和.
几乎所有的美学家或心理学家,都一致承认颜色的神奇作用,认为颜色既能加强也能减弱视党之美,对人的现状态有极大的影响.
附录:一般认为颜色的象征作用如下:
红色:革命.热烈.牺牲.豪迈
绿色:和蔼悠闲. 和平娴雅
黄色:温暖 高贵 显赫 豪华
蓝色:和平 善良 冷静 深沉
白色:轻快 纯洁 真挚
黑色:沉重 悲哀 神秘
维也纳金色大厅能容纳多少听[观]众?
大厅内共有1654个座位和大约300个站位
金色大厅,全称为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德语:“großer saal”或“goldenr saal wiener musikvereins”),是维也纳也是世界上着名的音乐厅之一。金色大厅并非一座独立的建筑,而是音乐之友协会大楼的一部分,该建筑物中有多个音乐厅,除金色大厅外,还包括勃拉姆斯厅和莫扎特厅等演出大厅,以及办公室。金色大厅是维也纳音乐生活的支点,也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年演出场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按照传统都会在这里举行,每年随着新年音乐会通过电视转播将该大厅金碧辉煌的装饰和无与伦比的音响效果展现在全世界的观众面前。该协会大楼由th·汉森于1867年至1869年建造。
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金色大厅”曾令全世界多少音乐爱好者神往,也正是“金色大厅”孕育了维也纳爱乐之声。说起来,这座大厅也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了。它落成于1870年,正式的名称应该叫作音乐协会大厅,由建筑大师奥菲尔·汉森设计。
大厅内共有1654个座位和大约300个站位,金碧辉煌的建筑风格和华丽璀灿的音响效果使其无愧于金色的美称。自大厅落成那天起,维也纳爱乐乐团就在这里“安营扎寨”。在每年的新年音乐会的电视转播中,全世界的爱乐者都可以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一睹“金色大厅”的风采。
与阿姆斯特丹的音乐大会堂和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相比,这个“长方形鞋盒”的确是狭长了些。然而它的声音流动性特别好。在这里,弦乐器与木管乐器、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的平衡达到了巧妙无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才带给全世界音乐爱好者难以忘怀的视听享受。
维也纳的专家们在协会大厦建成125周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金色大厅”的屋顶为平顶镶板,两侧有楼厅和音乐女神的雕像。这些具有美学意义的装饰物使原本直接撞击到墙壁上的乐音有延长和舒缓的作用。“金色大厅”的木质地板和墙壁就像是小提琴的共鸣箱一样,使乐队演奏的声音在厅内振动和回旋,余音袅袅。“金色大厅”的确是独一无二,称得上是世界上音响效果最出色的音乐厅。
“金色大厅”在新年这一天总是花团锦簇,充满着春的气息。这些鲜花都来自意大利的“阳光之城”圣雷莫,是意大利人民送给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最好的贺礼。维也纳的园艺师们,包括各界的退休人员,都前来参加会场的布置工作。每一年主题花束的品种和色调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卫星电视转播时,细心的电视同行们总是询问一下花的颜色,避免在设计电视字幕时叠加上相同颜色的标题,影响观众的收视效果。
金色大厅也见证了中国民乐走向世界的历程。自1998年中国民乐乐团第一次在此演出并引起巨大反响,受到热烈欢迎,中国民乐已经开始在世界广泛传播,成为西方上层社会素质和品位的表现。
在歌剧院听歌剧是种怎样的体验?
我认为金色大厅是听觉盛宴北海音乐殿堂木地板,歌剧还有视觉和心灵的震撼北海音乐殿堂木地板,著名歌剧都用他们的古文演唱,每个座位第一排都有给到提字小荧幕,据说上演的剧目一年内是没有重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