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双层叠加龙骨(敦煌龙凤)

naibu2023-03-08运动木地板114

在龙骨药材上有哪些重要的考古发现

19世纪末的1899年,一位拿着清廷俸禄的抱病官员王懿荣,偶然间从一味叫做“龙骨” 的中药里,发现了中国的甲骨文字,一下子震惊了世界。这个偶然发现的故事,现在早已经成为公众常识,很少有人不知道。 其实,19世纪最后一年的文物大发现只是个开头。谁能料到,一个又一个震惊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现事件接踵而至。除了甲骨文,灾难深重却又转机无限的中国在20世纪最初两年,还有两次文物大发现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一个令后人感到可恶更可怜的王道士,在偶然清扫时发现了藏经洞,震惊了全世界;时过一年,从1901年起,在新疆罗布泊楼兰和民丰尼雅、甘肃、内蒙的居延等遗址相继发现汉晋简牍①。它们加在一起,至今仍被学术界津津乐道为“三大文物发现”。巧合的是,它们也都是偶然被发现的。

芝味本草——第61期(龙骨)殷商甲骨文发现的意义有多大?

龙骨是古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的化石。

龙骨的主要作用是镇惊,敛汗涩精,固肠止泻。

早在战国时期的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即认为龙骨能治疗泻痢,便血,惊痫,白带过多等疾病。

而东汉时期医家张仲景则创制了桂枝龙骨牡蛎汤(由桂枝,龙骨,牡蛎,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用以治疗心悸、神昏等神经衰弱的症状。

清代徐大椿编撰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解释龙骨的作用说:“人身之神属阳,然神非若气血之有形质可补泻也,故治神为最难。龙者乘天地之元阳出入,而变化不测,乃天地之神也。以神治神,则气类相感,更佐以寒热温凉补泻之法,虽无形之病,不难治矣。”

龙骨与牡蛎常相须为用

龙骨养阴之中亦可以潜上越之浮阳,牡蛎益阴之中亦可以摄下陷之沉阳。二药相须合用,可养阴潜阳、镇静安神、软坚散结,有涩精、止血、止带之功。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教授认为:“龙骨牡蛎,是鳞介动物的骨和壳,为气血有情之品,能摄飞越之阳气,能收敛颠摇之阴气,视赭石、铁落等无情之品只能镇坠者,优胜得多”。

来源于清代汪昂所著《医方集解》中的著名中成药——金锁固精丸,就是龙骨与牡蛎相须为佐药的典型。金锁固精丸功效为补肾涩精止遗,适用于治疗遗精滑泄,神疲乏力,四肢酸软,腰痛耳鸣,或心悸失眠等,中医辨证属肾虚精关不固者。

中药龙骨对商代甲骨文的贡献

幸亏龙骨作为中药使用,才有了近代中国 历史 考古学上重大的发现——商代甲骨文。

尽管我们一直骄傲于中国有五千年 历史 ,但国际上通行的 历史 算法,要有文字考究才能认定。尽管我们的史书都有“尧舜禹”、“夏商周”,甚至“伏羲黄帝”的记载,但在没有发现商代甲骨文之前,只能确定到周代的 历史 ,更别说夏代了。

甲骨文的首位发现者王懿荣(1845-1900年),是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监藏家、书法家。出身仕宦世家,是张之洞的大舅子。光绪六年中进士,入翰林,后迁侍读,三为国子监祭酒。庚子年(1900年)义和团攻掠京津,授京师团练大臣,八国联军入京,皇帝外逃,王懿荣书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偕夫人与儿媳投井殉节。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因通晓医术在鹤年堂抓药时,买到一种叫龙骨的药材,对其上面的图形文字进行研究,并通过山东古董商人范维卿大量收购,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并将其断为商代。该发现轰动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 历史 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成为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

甲骨文的发现,不仅标志着中国有了将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 历史 ,而且为研究商朝 历史 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甲骨文的发现,直接导致了对安阳殷墟的发掘,其重要性可以同古希腊的特洛伊遗址的发现相媲美,并形成了甲骨学和殷商考古这两门全新的学科。甲骨文与明清档案、敦煌文书、流沙坠简并称中国近代史上史学领域的“四大发现”。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先后流散到十二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以收藏有中国的甲骨文为荣。甲骨学已成为国际上一门新兴学科,它不仅是中国的学问,也是世界性的学问。

殷墟甲骨文经王懿荣之手,从“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避免了被继续当作“药材”而遭毁灭的厄运。他对保护和发扬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和甲骨学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然,普通的中药龙骨虽然来源于古生物化石,但绝大多数并不是文物,属于地质遗迹,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可是毕竟用一块少一块,所以最新版的药典本着“保护野生资源和自然环境、坚持中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不再增录龙骨等濒危物种或化石的中成药品种。所以寻找龙骨的替代药材势不容缓。

龙骨(动物药)

01 【药用来源】

为古代大型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化石。

02 【方剂应用】

金锁固精丸。

03 【性味归经】

甘、涩,平。归心、肝、肾经。

04 【功 效】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05 【主要应用】

1. 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痫癫狂,肝阳眩晕,遗精,遗尿,崩漏,带下,自汗,盗汗,湿疮痒疹及疮疡久溃不敛

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

【甲骨文的发现】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第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安阳出土的甲骨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 “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曾有人对王懿荣从中药中发现带字龙骨之说提出质疑,认为王懿荣在他的有关著述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并认为王懿荣吃的龙骨在药店已加工成细粒,看不出刻痕文字来的。而且当时菜市口一带并没有达仁堂药店。对此,后来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周绍良说,当时龙骨在中药店都是成块、成片出售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药店买龙骨还是这样。至于达仁堂药店当时确实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鹤年堂中药店,当时的人很迷信西鹤年堂,买中药都要去西鹤年堂药店,这也有可能是当时传误造成的结果。

在甲骨文还未确认以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就不断在农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据说把甲骨当做药材到中药铺去卖的第一个人是一位叫李成的剃头匠。一次他害上一身脓疮,没钱去求医购药,就把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脓疮上,想不到流出的脓水被骨粉给吸干了,而且发现骨粉还有止血的功效。从此他就把它们收集起来,说成是龙骨,卖到了中药铺。

经过许多学者专家考证研究,所谓龙骨其实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人们在占卜之前,先把龟甲和牛肩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于是,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做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传于后世。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后来被人们称为“一片甲骨惊世界”的奇迹,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写下了带有传奇性的篇章。

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敦煌双层叠加龙骨的发现】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敦煌双层叠加龙骨,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第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敦煌双层叠加龙骨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安阳出土的甲骨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 “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曾有人对王懿荣从中药中发现带字龙骨之说提出质疑,认为王懿荣在他的有关著述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并认为王懿荣吃的龙骨在药店已加工成细粒,看不出刻痕文字来的。而且当时菜市口一带并没有达仁堂药店。对此,后来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周绍良说,当时龙骨在中药店都是成块、成片出售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药店买龙骨还是这样。至于达仁堂药店当时确实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鹤年堂中药店,当时的人很迷信西鹤年堂,买中药都要去西鹤年堂药店,这也有可能是当时传误造成的结果。

在甲骨文还未确认以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就不断在农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据说把甲骨当做药材到中药铺去卖的第一个人是一位叫李成的剃头匠。一次他害上一身脓疮,没钱去求医购药,就把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脓疮上,想不到流出的脓水被骨粉给吸干了,而且发现骨粉还有止血的功效。从此他就把它们收集起来,说成是龙骨,卖到了中药铺。

经过许多学者专家考证研究,所谓龙骨其实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人们在占卜之前,先把龟甲和牛肩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于是,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做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传于后世。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后来被人们称为“一片甲骨惊世界”的奇迹,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写下了带有传奇性的篇章。

莫高窟是在哪一年发现的?是谁发现的?

莫高窟是在哪一年发现的敦煌双层叠加龙骨?是谁发现的?

敦煌藏经洞被发现敦煌双层叠加龙骨,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有一位叫王圆箓的道士敦煌双层叠加龙骨,云游化缘投宿于143窟,便在那里居住了下来。王道士无意中发现一道用土砖封住的门,他用力开启,是一个小洞,有一丈多宽,洞里有无数的白色包裹,排列得非常整齐。他开启一看,每一包里有经十卷,其他还有佛帧绣像,平铺在白包下面。这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四月二十七日的事情。一个道士却住在佛窟中,从而撕开了敦煌百年的伤痛史,这不知道是不是佛教所说的缘分呢。 王道士很机诈,他想拿这些经卷去换钱。于是,他私下里就运几箱经卷至酒泉,献给安肃道道台廷栋。廷栋也不知道这些经卷的可贵,王道士很沮丧,他把一箱经卷扔在酒泉,只好带着其余经卷,化缘回去。 后来,有一个英国探险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1862—1943)原籍匈牙利、移民英国而为印度官员,由印度总督派到新疆来调查西北地理,他听到这件事,就借调查地理为名,带了一个翻译悄悄地到敦煌去了。 斯坦因见到王道士,甜言蜜语,并说:“只要你答应下来,给你白银三百两。”王道士最初不敢答应,当他看到白银,就一口答应了。斯坦因所看到的宝藏,大约有三种,第一种是用坚硬的纸张所写的汉文佛经。第二种是藏文写本。第三种,也是斯坦因最高兴的,是一些古画,绢上画的全是美丽的佛像,颜色调和,鲜艳如新 。 他们怕外人知道,盗宝工作每天在晚上进行搬运,他们连续盗了七个晚上,完整的经卷二十四箱近万卷,完好的绢画和丝织品等五箱近五百卷,斯坦因雇了四十多头骆驼才能运走。相隔7年后,斯坦因再次混入敦煌,又骗走了王道士私藏起来的570卷敦煌文物。这些经卷,斯坦因将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留在印度,成立西域博物馆,而精品则入藏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这件事情轰动国外,其他的外国盗窃者和中国官僚接踵而来。将藏经洞中遗物全部翻检,选取精华,廉价骗购大量藏经洞中文献精品和佛画、丝织品,总数约一万余件,现分藏于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和集美博物馆。伯希和曾为法国中国学权威沙畹的高足,当时虽只有27岁,却懂得汉、俄、藏、突厥等13种文字,所盗的宝者数量中虽不及斯坦因多,却是价值最高的,他精心挑选并盗走的遗书是最精华的部分,有许多孤本。 1911年10月,日本大谷“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非法用低价换取了469卷写本和 精美唐代彩塑两尊。 1911年俄国人鄂登堡率团至莫高窟,盗走经卷一批。

DNA是谁在哪一年发现的

自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重新发现以后,人们又提出了一个问题:遗传因子是不是一种物质实体?为了解决基因是什么的问题,人们开始了对核酸和蛋白质的研究。

早在1868年,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核酸。在德国化学家霍佩·赛勒的实验室里,有一个瑞士籍的研究生名叫米歇尔(1844--1895),他对实验室附近的一家医院扔出的带脓血的绷带很感兴趣,因为他知道脓血是那些为了保卫人体健康,与病菌"'作战"而战死的白细胞和被杀死的人体细胞的"遗体"。于是他细心地把绷带上的脓血收集起来,并用胃蛋白酶进行分解,结果发现细胞遗体的大部分被分解了,但对细胞核不起作用。他进一步对细胞核内物质进行分析,发现细胞核中含有一种富含磷和氮的物质。霍佩·赛勒用酵母做实验,证明米歇尔对细胞核内物质的发现是正确的。于是他便给这种从细胞核中分离出来的物质取名为 "核素",后来人们发现它呈酸性,因此改叫"核酸"。从此人们对核酸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20世纪初,德国科赛尔(1853--1927)和他的两个学生琼斯(1865--1935)和列文(1869--1940)的研究,弄清了核酸的基本化学结构,认为它是由许多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核苷酸是由碱基、核糖和磷酸构成的。其中碱基有4种(腺瞟吟、鸟嘌吟、胸腺嘧啶和胞嘧啶),核糖有两种(核糖、脱氧核糖),因此把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龙骨是在哪一年发现的

你说的是甲骨文吧。第一说源于刘鹗的记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河南安阳出土龟版之后,被山东潍县古董商人范寿轩、范维卿等人收购,并运至北京售卖。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素来喜好收集古物,通晓金石文字,从古董商手中高价购了这批甲骨。

另一说流传甚广,与中药“龙骨”密不可分。龙骨一般是指远古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中医认为其可以入药,有治疗咳逆、泻痢、便血的作用。后来,甲骨代替龙骨,用于药用,河南安阳一带有人甚至世代以此为业。在这一过程中,甲骨文资料受到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光绪二十五年,王懿荣染疾服药,偶然在中药中的龙骨上发现了古文字。

敦煌莫高窟最早是谁发现的

敦煌一直都有看守的僧人!到民国时期才被关注!

1900年,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道士王圆箓发现。 十九世纪末,道士王圆箓到莫高窟。此时莫高窟十分荒凉,崖间上的通道多数已经毁于战火,一些洞口已经崩塌,底层的洞窟已为黄沙掩盖,这里只有一些粗通汉语的藏传佛教宁玛派喇嘛居住。王道士在莫高窟定居后,香火渐盛,他把信徒们施舍的钱财节省下来,开始按照自己对道教的理解来重修和改造莫高窟。他所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清除底层洞窟中的积沙。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所雇的人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但敦煌当地的富绅无人认识洞内这批古物的价值,腐败的清 *** 也未能对其进行应有的保护,致使藏经洞中的大批敦煌遗书和文物先后被外国“探险队”捆载而去,分散于世界各地,劫余部分被清 *** 运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也遭到劫夺与破坏。 1914年至1915年,俄国奥登堡率考察队到敦煌和莫高窟,不仅收集到大批敦煌写本,还掠走了第263窟的多块壁画。 1921年,在苏俄国内战争中失败的数百名白匪军逃窜到莫高窟,他们在壁画上任意涂抹、刻画,并在洞窟内烧炕做饭,致使大批壁画被火燎烟熏。1924年,美国华尔纳曾到莫高窟盗剥了大面积的壁画,并掠走彩塑。 敦煌遗书和文物的散失对中国文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王圆箓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开启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北京人是在哪一年发现的?

其化石遗存于1927年在中国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关于其年代的争议较大,一般认为约在距今50万年前。而最近一项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应用Al/Be测年法的结果则把这一年代上推至68-78万年前。另现代意义上的北京人,泛指居住或生活在北京的人。

敦煌莫高窟是怎么发现的

我不知道你的问题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想问莫高窟的藏经洞是怎么被发现的??还是想问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是谁开凿的??

如果问的是藏经洞,那么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藏经洞内堆满了流沙,王道士叫人帮忙清理流沙,当流沙被清理出来时候,由于洞窟没有了那么大支撑的力量,所以,被封的藏经洞就裂开了一道缝。

第二种说法是王道士请抄书先生帮他抄经书,那抄书先生把正抽的旱菸放在墙缝里,越方裂缝越大,裂开的这个缝就是藏经洞!

金属吕是哪一年发现的

1827年,德国的韦勒把钾和无水氯化铝共热,制得铝

最早发现的类星体是哪一年年发现的?

是1960年发现的:3C48

莫高窟藏经洞是怎样发现的

文章摘要: 说起敦煌,人们自然会想到莫高窟精美的塑绘和藏经洞出土的数万卷古代文书。而谈起奠高窟藏经洞出土文书,又不能不说到莫高窟住持道士王圆禄。 (共4页)

敦煌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

历史文化遗产资料有北京人遗址、甘肃敦煌莫高窟、长城、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北京故宫等。

1、北京人遗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因本世纪二十年代出土了较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而闻名于世,尤其是1929年发现了第一具北京人头盖骨,从而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2、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3、长城: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4、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位于陕西临潼县城东5公里,距西安36公里,是秦始皇嬴政的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顶部略平,高55米,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帝陵,也是最大的皇帝陵。

5、北京故宫: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始建于1406年,至今已近600年。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免责声明:
本站问答频道所有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用户,本站对其内容不负责任,如有版权或其他问题可以联系本站编辑删除信息,上述内容不代表耐步体育意见,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