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木运动木地板铺设(格尔木活动板房)
多彩柴达木(6)格尔木
格尔木在蒙古语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格尔木不缺水,毗邻的昆仑山系为其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水源,但格尔木缺土,盐碱土质不利于耕作。格尔木目前常住人口24万人,跟内地县城动辄五六十万甚至上百万不可相比,但它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作为柴达木盆地最大的工业城市,是航空铁路公路枢纽立体交通发达,是进藏前的最后一个站点。从格尔木翻越昆仑山到唐古拉山之间广大区域基本属于无人区,再过了唐古拉山就是西藏地域,唐古拉山脚下的安多县,是我计划的下一站目的地。
在格尔木计划呆6月23日24日两天,第一天察尔汗盐湖,第二天可可西里。
本来计划下午去河西转盘拼车去察尔汗盐湖的,早上跑到火车站广场蹓跶打听去可可西里或者安多的班车或者拼车。遇到出租车小伙尕张力劝我上午就去察尔汗盐湖,而且就坐他的车去,谈好了往返100元的价格,赶忙打电话给阿兰约好去旅舍接她一起过去。
从格尔木去察尔汗盐湖的道路很好,路两旁是一座座高压铁塔,一排排高压线路。我奇怪这是从哪到哪的线路,尕张跟我说这是“西电东送”线路,把我愣着了,我说这边也不是发电能源基地啊,“西电东送”的北、中、南三条线路分别是北线由内蒙、陕西等省区向华北电网输电;中线由四川、重庆等省市向华中、华东电网输电;南线由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向华南输电,都跟青海没关系啊。尕张辩驳:柴达木这边电力资源可丰富着呢,格尔木周边好多风力发电呢。额,我赶忙上网搜了一下,还真是我孤陋寡闻out了,惭愧。青海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多种清洁能源,目前青海光伏、风电装机盈余约2000万千瓦,到2025年盈余约为3000万千瓦。而青海自身消化能力有限,资源无法有效消化。早在2012年青海电网就建成了750千伏西电东送南北两大通道,实现了与甘肃电网的联线,推动了柴达木循环经济区发展,今年又添青海送河南80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于7月送电,有效缓解西北新能源弃风弃光弃电问题,柴达木聚宝盆的称号里又增添了清洁能源之宝。
察尔汗盐湖其实是青海盐湖集团厂区,我们来的时机不好,去年9月之前这里还随便进不要门票,因为游客越来越多考虑到安全隐患影响生产当地政府强制要求 旅游 公司进驻,已经投资两个亿目前正在开发中,所以有些地方都没有全面开放。察尔汗盐湖盐储量世界第一,面积世界第二仅次于玻利维亚的天空之镜,察尔汗在蒙语中的意思就是“盐中之王”。
格尔木因青藏公路而生,因察尔汗盐湖而发展,盐湖作为中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湖中蕴藏的钾、钠、镁、锂等资源总储量600亿吨,其中氯化钾储量占全国探明储量的97%,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锂的储量也居全国首位,是格尔木的天然宝藏。在1958年察尔汗盐湖开发前,中国是不能自主生产钾肥的,钾肥全部依濑进口。对农民来说,化肥就是命根子粮食产量全靠肥啊,记得小时候农村堂姑买不到化肥,找我爸托人都很难买到,察尔汗盐湖的钾肥量产在某种意义上保证了中国的粮食安全。
现在盐业集团钾肥年产量全球第四位,是国内最大的钾肥生产企业,在册员工近两万人,被业内称为“钾肥之王”。当地员工跟我讲他们如果单纯生产钾肥是盈利的,但现在搞深加工是亏损的,但现在国家有这方面的需求即使暂时亏损也要坚持搞下去。进厂区之前我就看到一个金属镁产业园,是集团下属的金属镁一体化项目,金属镁在国民生产中有重要地位,像镁锂合金就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器械以及笔记本电脑之中。
我是来玩的,怎么搞的像参观工厂似的,言归正传,尕张把我们拉到厂区门口就不给进入了,然后有 旅游 大巴统一拉我们进景区,虽说不要门票,大巴车费收了50元,肉痛不已。从大门到景区也就三公里左右,没注意听导游讲解不知道走的这段是不是万丈盐桥。路上经过一个院区,里面堆着一袋袋钾肥,远看去也不大啊,导游小姑娘说这一袋一吨重呢。厂区内一个个分隔开的盐池,每个大约3平方公里,这儿的盐湖浓度感觉比茶卡盐湖浓度要高,水边都是白色的结晶体。
到了所谓的景区,其实也就是其中一个盐池子,只是这个池子边的盐结晶效果比较好,盐花像浮在水面之上的洁白的大花朵很美,还有一长条的纯白盐滩颇有马尔代夫的感觉。因为还处于 旅游 开发中,很多地方都没开放,遗憾!
到盐湖玩天气非常重要,光线越好湖面的反射性越强,拍照效果好,如果天上再有朵朵白云倒映在湖面上就更完美了。今天天晴的有点过分,万里无云,天空天蓝色中带着点儿淡淡的普兰,湖水则是橄榄绿色。太阳太大紫外线太强懒得走远,而且远处也没啥特别的,能看到几辆作业车正在安然的工作呢。有效活动范围不超过1平方公里,我和阿兰百无聊赖,只能对着那几朵盐花和白色盐滩各种角度各种狂拍,幸好带了红色冲锋衣,我和阿兰穿上摆了各种pose,泰坦尼克号造型当然不能少,盐湖一定要配红色啊。
从盐湖出来尕张正在厂区门口等着我们,回来的路上远方的昆仑山横亘在眼前,雪峰纯洁而巍峨,连绵很远像一条白色的丝带浮于半空中,看着似乎很近,但 汽车 向前疾驰却又似乎怎么也无法到达。
回到市区已经快两点,拾掇拾掇打车去长江路物流园打听搭车进藏的事情。我本打算坐班车大巴去安多的,到了格尔木一打听才知道,自从青藏铁路运行,青藏公路上就逐渐不通长途大巴了,据说是因为是高海拔地区而且中间还有很长的一段无人区万一乘客出现高反很不安全,尤其现在青藏公路异常繁忙,动辄堵车,弄一车人万一困在路上非常麻烦。可我不想坐火车,火车从格尔木出发都是夜车,黑灯瞎火啥也看不着,我就想看看外面的景象啊。再者阿兰不想去可可西里我一个人包车不合适,如果能搭到车去可可西里再一路向前到安多也不错。
长江路物流园就在109公路路口,这样大货车进藏出藏的也方便,空车都是从西藏才回来的,装满货的都是准备出发的,司机三三俩俩的聚在一起聊天,一问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当然还有我的家乡安徽的,藏族司机也很多,把驾驶舱打扮的可漂亮了。瞅了一圈,觉得搭车不太现实,装满货的都是很快就要出发开夜车的,至于空车也不确定什么时候才能装上货不好确定时间。
好运气遇到一位热心的王师傅说他明早装货,正好白天方便可以捎我一截,王师傅是吉林长春人,跟我差不多大可孙子都上小学了,我奇怪那还不颐养天年,王师傅说身强力壮的不出来干活闲还不闲坏了,他挣的钱还能供小孙子读书呢,要上课外班啥的。长途大货车很辛苦很危险的,又是在高原地区,王师傅说他只要一上车基本是连续开16个小时,极端的还开过18个小时。心里莫名的感动,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国普通人,勤劳,勇敢,愿意为了子女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而就是这种坚韧和顽强支撑着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即使经历过那么多凄风苦雨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第二天早早起床王师傅电话还没候到尕张的电话先来了,说有个拼车去可可西里的问我去不,看看王师傅那边装货还没影儿呢,这边能有拼车的机会就太好了!一会儿司机过来接我,司机师傅姓张,后来我在微信里给他备注为格尔木司机老江湖,可见我对他的认可。张师傅我只能喊他小张,比我小八九岁呢!但人家18岁就结婚了儿子现在都大学毕业了,闺女也读高中了,听了把我羡慕的,我这一把年纪还在艰难的供闺女读书呢。
今年疫情,对 旅游 业打击很大,游客比往年少很多,小张在格尔木绕了半天也没跟另一个搞摄影的游客谈好,只好拉着我跟另一个乘客出发了。同行拼车的是位道士,扎着小鬏鬏,穿的白褂子像是他们道士的休闲服,道士从西宁一个道观来的,现在要去昆仑山中的道观龙凤神宫。道士嘟嘟囔囔说今年太倒霉了,因为疫情西宁的道观不给开放,太影响香火了,好在龙凤神宫这边不受影响,就派他过来驻守。
从格尔木市区出来就是个检查站,我一看是那曲市管辖,奇怪这是青海格尔木地界,离西藏行政区还远着呢,怎么归属那曲市呢?小张说青藏公路是归属西藏管辖的,高原公路冻土地区维护成本极高,青海养不起。我奇怪那青海没钱西藏就宽裕了?小张又讲西藏有国家给的各种特殊政策拨款啥的好太多了,而且青藏公路本来也是为西藏而修的。
过了检查站很快就进入昆仑山系, 汽车 沿着格尔木河开了很久,格尔木河发源于昆仑山脉的冰川融水,末端注入盆地中东部的察尔汗盐湖,是柴达木盆地最大的内陆河流之一,格尔木河是察尔汗盐湖最主要的补给河流,极大的影响了盐湖的成盐演化过程。格尔木河道像是用刀劈开一样,陡峭垂直的河岸,黄土裸露没有一丝绿色。它是格尔木市的母亲河,是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农业及市区绿化的重要水源。
汽车 在山峦之中又行驶了不到一个小时就是昆仑神泉了,位于昆仑河北岸的纳赤台,距格尔木90公里,海拔3700。很神奇在这么高海拔的地方有这么一泓喷涌而出常年恒温7摄氏度的高原泉水。它有着神奇的传说相传是天宫玉酿琼浆洒落人间幻化而来,当地藏民也视不冻泉为神泉,时常对泉水膜拜。泉口直径1.6米,泉眼从中心处涌出以同心圆向周围散播如同莲花般绽放。昆仑神泉是昆仑山中最大的不冻泉,泉水是昆仑山冰雪融化后渗入地下流动喷涌出来的,它在喷出地层前,在地下蕴藏潜流达二十余年,富含各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成分。旁边一位当地藏民正拿着水桶在泉眼中取水,我受启发也灌了满满一水杯,小张跟我说他跑车经过这里隔几天就灌几桶回家,泡茶就用这样的天然矿泉水,听的我好不眼热。
神泉后面是泉水流出形成的一小片湿地公园,清波荡漾,绿苔涌动,水草丰美,在这高原荒岭之间有这样一片别样的世外桃源之地好不神奇。湿地的水流向下流去最终注入滔滔昆仑河。
从纳赤台继续上行15公里,就是青藏铁路沿线最高的大桥—三岔河特大桥。小南川和野牛沟汇合处海拔3800米,冲积地层形成的峡谷犹如利斧劈开一般,大桥就矗立于峡谷之中,横亘于山崖之上。大桥全长690.19米,桥面距谷底54.1米,是青藏铁路全线第一高桥,放眼望去,壮观宏伟,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建设三岔河这样一座混凝土灌注量达三万多立方米的特大桥,即使在条件较好的内地也需要两年,而为了保证青藏铁路顺利通车,建设者们克服高寒、低压、缺氧、狂风、暴雨、强紫外线照射、地震等各种威胁,首开了世界高寒铁路桥梁冬季混凝土灌注施工先河,最终以一年工期顺利完成大桥建设。
大桥过了不过十分钟就到了无极龙凤宫—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道观3700米,也就是张道士的目的地。道宫位于山谷之中,是供奉三圣母(西王母、九天玄女、金圣老母)的道观,故亦称西王母庙。道观的广场上供奉有姜子牙的塑像,据说姜子牙在此得道。广场上还矗立了很多花岗岩石柱,上面刻有《道德经》的词句,充满哲理,发人深省,写到这里不由再自省一下。
离开龙凤宫, 汽车 在山峦中穿行,好奇公路边上有一片片浅水滩渠,绵延很久,小张说这是楚玛尔河源头,听了好激动这不就是长江北源吗?沱沱河是正源,当曲是南源。但想想不对头楚玛尔河发源于可可西里山黑脊山南麓在西边呢,楚玛尔河是东西走向啊,小张坚持他的观点说有次拉过一个三江源科学考察成员听专家说的,我又上网研究了一下有说楚玛尔河汇集昆仑山南坡来水汇入通天河,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也算是楚玛尔河源。楚玛尔河又译为曲麻莱河,曲麻莱县的名字不知是否来源于此。
雪峰逐渐进入视野,或者前方,或在侧面连绵不绝。 汽车 停在西大滩观景台海拔4179米,隔着青藏铁路正对着玉珠峰,又名可可赛极门峰。在这里遇到了小张的朋友也拉了一位游客小伙子过来,小张跟他朋友聊天,我跟小伙攀谈起来。小伙在西宁读地理学研究生刚毕业,说读研三年研究了三年青藏高原,研究个差不多也就毕业了。他给我科普地质和地理的区别,说地理比地质又有意思一点,地质构造多少万年才一个地层结构,听的我一愣一愣的膜拜不已。观景台是观看玉珠峰的最佳视角,也是噼里啪啦拍照的好地点。虽然昆仑山脉是一座庞大的山系,但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作为昆仑山东段最高峰矗立在眼前,那种震撼直击周身。雪山高几何,矗在天表,比任何画卷都更富有诗情画意,一长列雪峰绵延犹如巨龙横卧大地!
玉珠峰由于高度适中,坡度平缓,容易攀登,接近性好,被认为是登山初学者最理想的训练山峰,现在这里已经建成了玉珠峰国家登山训练基地,而且也有商业化登山公司,有体验型登山项目普通人也可参与,费用大约一万左右,贵,舍不得。
从玉珠峰到昆仑山口大约一小时车程,路上可见山谷深处有迷彩色的军事车辆聚集,空中盘旋着两辆直升飞机,小张说到七八月份演习季节这里军车更多呢!昆仑山口海拔4759,属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是青藏公路穿越昆仑山脉的必经之地,咽喉之所,青藏铁路也经过这里。公路上大货车络绎不绝,虽然如今青藏铁路早已开通并承担了西藏75%的货运量,青藏公路仍然是五条进藏路线中最繁忙的公路。
昆仑山口海拔高,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六月飞雪也不稀奇,我们今天运气不错,天清气朗蓝天白云,但高海拔地区又是山口风很大,我穿着冲锋衣也不觉得多暖和。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第一神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许多上古时代的神话人物都是从这里走出,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藏语称“阿玛尼木占木松”,也即祖山之意。
从昆仑山口继续向前不远渐渐走向平原地带进入可可西里地区,回头看看我们从早上九点左右进入昆仑山系到下午两点左右才出来,刨去在各个景点停留时间,小张说我们在里面绕来绕去走了有近两百公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前总以为昆仑山是一长条单一的山脉,现在才感受到了山系的概念,它由无数并行的山脉和支脉组成,庞大无比,西起帕米尔高原,全长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不愧为“万山之祖”。
这次旅行,最想来的目的地就是可可西里,神往已久之地。可可西里在藏语中意为“北部昆仑山下的荒芜之地”,平均海拔超过4600米,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多摄氏度,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一半,这里被称为人类的生命禁区,作为中国最大的无人区,号称“中国最伟大的荒野”。
在国家地理杂志上了解很多,也看了陆川的《可可西里》,但更打动我的还是一部纪录片《平衡》,这部电影用了近四年时间来记录在可可西里的保护与偷盗,豆瓣9.4,堪称良心之作,所述说的索南达杰、扎巴多杰和他们西部工委故事让人惊颤、感动、震撼、沉闷。
可可西里曾经是一个悲壮的故事,早在八十年代,随着采金业的兴起盗猎分子猖獗,藏羚羊遭到灭顶之灾,保有量从20多万只迅速降为不到两万只。为保护可可西里的生态,治多县于1991年成立西部工委野牦牛队,负责武装反偷猎,94年第一任队长索南达杰在与盗猎分子的枪战中死去,他的妹夫扎巴多杰继承了他的道路。防偷猎的工作危险而艰苦,财政贫困资金短缺,队员们甚至长达十个月领不到一分钱工资,在巡逻过程中有时一天只有两根火腿肠吃,找不到水源只能喝车辙里的泥水。他们的努力改善了可可西里的盗猎情况,并和志愿者一道在可可西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并推动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成立。而管理局的成立没有考虑到野牦牛队的待遇,队员们为此承受了很大的利益损失。索南达杰为了保护区死在盗猎者的手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扎巴多杰则在巨大的压力下死在了自己的枪口下,唏嘘,他们都是响当当的藏族汉子,值得我们铭记的英雄,现在扎巴多杰的儿子普措才仁和秋培扎西又继承了父辈的事业,任职于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一线工作。
如今的可可西里生态得到极大改善,已有十余年再未听到盗猎枪声,以藏羚羊为主的各种动物种群数量逐渐回升,可可西里现在以230多种野生动物和202种野生植物的伟大珍藏,成为世界上令人叹为观止的生物基因库。随着 科技 发展,可可西里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及大数据分析系统上线,“拿拳头保护生态”的模式将成为 历史 。
听小张说藏羚羊聪明的很以前非常警觉见人就跑,现在的藏羚羊根本不怕人,因为它们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很多藏羚羊就在索南达杰保护站后面的水塘边产仔,我问小张那地方离公路那么近藏羚羊不嫌吵吗?小张鼻子一哼说那才安全啊,车多灯亮的地方狼不敢来啊,现在藏羚羊怕的不是人,而是狼了!啧啧,动物真是聪明通人性的。
这两年国内跑几次总体能感觉到中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自然保护区越设越多,记得2010年带娃去新疆阿尔泰山里的白湖自然保护区,管理特别严格根本进不去,而且严禁在山里挖虫草,一是怕挖虫草的人在深山处生火做饭引起森林火灾,二是怕挖虫草破坏高山草原生态,那些挖虫草的人只能偷偷摸摸铤而走险,不知道现在什么情况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最恶劣的时候是在九几年,过度放牧,草场裸露,鼠害严重,长江源头有的水源都断流了,中国人的生命之源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听小张说当时全民动员人工逮老鼠,抓一只老鼠奖励五毛还是一块钱的样子。
大约是从零六年开始三江源地区全面开始生态移民,保护区内严禁放牧,牧民外迁给予一定的政策。听当地人说格尔木有个藏民新村就是生态移民安置工程,按每人每年4万补偿,牧民计划生育的少,每家都几个孩子所以还是优厚的,听到牧民安置的这么好也为他们欣慰和高兴。现在已是2020年,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三江源生态明显改善,前些天还有国外某位政治人物指责中国不负责任破坏三江源生态,也不知道他从哪得到的错误情报,是确实误会了还是故意的?
小张从事 旅游 包车业务十几年,见多识广,专业人士就是不一样,一路上他给我介绍沿途的景色,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情况,还发现了好几次藏羚羊,我专心对外看风景都没注意,小张一边开车一边还能敏锐的发现,还有藏野驴,远处山坡上的一只野牦牛。小张说七八月份藏羚羊更多一些,六月底这个季节还只是三三两两零散出现。
索南达杰保护站就在清水河边,保护站后面有一大片绿色金属网拦住的大院子,用于野生动物救护。我沿着金属网向后走,右边是美丽平静的河面,几只野鸭在水面上安逸的游来游去,岸边发现一头浸泡在水里的野牦牛,估计是喝水不小心掉下去溺死了。地面上是星星点点的野花,在这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显得是那么珍贵和娇嫩,我捧着单反趴在地上对着花朵拍来拍去,在镜头下的特写更加美丽,自有一种绽放在山野的淡泊和浪漫。越往后走视野越开阔,四周无人,蓝天白云低低的压下来倒映在水面,原野无声的铺向遥远的地平线直至连绵起伏的雪山,向远望去可以看到玉虚峰,玉珠峰的姊妹峰,相传是玉虚神女居住的地方,更有一种遗世独立的仙气。
天地合一,似乎自己也已融入其中沉浸在这天地无限之中,无法言说之感。正沉迷陶醉来,小张的喊声把我整清醒了,他到处找不到我正着急来,急吼吼地说再不赶回去万一遇个大堵车就要在青藏公路漫天野湖里过夜了。
回程半路上接到王师傅电话,他从凌晨排队等了一天到现在才装上货,马上要开夜车出发去西藏,太辛苦太危险了,赶忙祝他一路顺利提醒注意安全。想到路上遇到的青藏公路的修路工,身材瘦小,面色黧黑,高原缺氧还要从事修路这样的重体力劳动,发自内心的敬重。他们是伟大的普通劳动者,就像血管里运送氧气的红细胞,维持着青藏公路的物资运输,保障西藏地区的祥和安宁。
一路紧赶慢赶到了格尔木已经是晚上九点了,疲惫不堪,感觉自己的状态已经无法按原计划赶凌晨四点的火车去安多了,安慰自己是来旅行的又不是来拼命的,那么累干嘛?正好对茫崖有了兴趣,临时决定改变行程第二天去茫崖,原定的旅行主题“青藏之行”要改成“多彩柴达木”啦!
与地下水有关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受柴达木盆地自然地理及水文地质条件制约,加之城市及工农牧业布局相对集中,各地产业结构不稳,人类工程活动或自然原因导致的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具有类型少、分布范围小、延续时间短的特点。有历史时期产生过而目前已消失的问题,也有目前存在并进一步加剧的问题,还有将来有可能产生的问题。归纳起来有4种类型,包括8个问题,第一类是因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引起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降落漏斗)、咸水入侵、水质咸化问题;第二类是因不合理利用地表水资源引起地下水补给源减少使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荒漠化(土地沙化)和湖泊萎缩问题,农灌区大水漫灌使地下水位上升导致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第三类是因对水资源保护措施不当引起的地下水污染问题;第四类是因自然条件改变而潜在的地下水资源衰减问题。
一、区域降落漏斗
(一)诺木洪
盆地内的诺木洪农场形成过区域下降漏斗,现在已消失。该农场自1955年建立,1965年开始开采地下水浇灌农田,1980年开采井为35眼,灌溉季节实际开采量11.3272×104 m3/d,到1986年8月调查时为27眼、生活供水井4眼,共31眼,分散在农田和各大队队部所在地,灌溉季节实际开采量13.9283×104 m3/d,浇灌耕地1166.7hm2。1986年根据各开采井成井时静水位与开采15~20a的各开采井的静水位绘制农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在开采区范围内形成东西两个椭圆形下降漏斗,东漏斗面积28.26km2,西漏斗面积34.53km2。其中心区静水位下降值前者1.28~3.25m,后者1.38~2.81m。农供水源地虽属季节性开采,在年内开采期为135d左右(小麦生长期),该区地下水径流量为16.1917×104 m3/d,径流量超过实际开采量的16.25%。农灌后期便是枯水期,补给量较小,农灌水回渗期已过。两个漏斗未连成一片,原因是降雨季节洪水大量入渗补给,使地下水得到一定量的补给。在冲洪积扇轴部地下水径流量较大,作为两个独立漏斗在此期间又得到地下水的补给。此间采补基本达到平衡,两个漏斗存在则是长期非季节性的。据1987~1997年地下水长观资料,两个降落漏斗一直存在。
通过2003年和2004年两次丰、枯水期全盆地的地下水位统测,对所取得的各地地下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诺木洪农场区东、西两个区域降落漏斗中地下水基本得到恢复。西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原为10.35m(1982年),静水位下降2.35m,2005年调查时水位埋深为5.74m,比原来静水位上升2.26m。东漏斗中心附近一孔水位埋深原为16.37m(1982年),静水位下降0.03m,2004年调查时水位埋深为12.86m,比原来静水位上升3.48m。原因是随着青海省劳改局近几年农场的改制,农场大片耕地弃耕或外包给个体农户耕作;由于抽取地下水需要支付高额的电费,一般个体农户受经济条件限制,对地下水开采量也逐渐减少,多以地表水灌溉为主,地下水得到充分的河水入渗补给,水位得到恢复。据2003年调查,农场开采地下水量235.41×104 m3/a,其中农灌用水开采227.91×104m3/a,比1980年地下水开采量减少了1644.91×104 m3/a。
根据各地城镇和农业开采井调查,地下水开采量较大的还有格尔木市和德令哈市,其他地区开采量较小,均未超采,未形成区域降落漏斗。
(二)察尔汗
盐湖区液体矿产资源超采存在于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地区。由于近年来各化工厂大规模开采晶间卤水,已形成区域降落漏斗。据察尔汗盐湖勘探资料,区域降落漏斗主要分布于察尔汗火车站以北的铁路两侧及以东地区,面积总计为500km2,总开采量达2.564×108 m3/a(图8-1)。
图8-1 察尔汗盐湖别勒滩区段卤水埋深等值线(2003年4月)
在停采后区域降落漏斗,边缘仍向外、向下扩展,中心有所上升。因补给量较难计算,仅能据此区域降落漏斗的观测资料认为:开采量已远超过允许开采量,基本属于疏干开采,对盐化工业带来了地下水位下降后抽水成本增高、采卤渠修建成本增高等困难。
二、咸水入侵———冷湖
柴达木盆地因开采程度低,只有在冷湖镇出现了咸水入侵的环境问题。原因是冷湖镇供水水源地布设不合理,个别开采井靠近咸水区。
冷湖镇水源地在冷湖北岸冲洪积扇约1.2km的潜水浅藏区,开采井共5眼,呈分散式同深开采并垂直地下水流向,1987年以前日开采量5920m3。据调查,开采时动水位11~13m,形成了下降漏斗,其半径956~1130m,漏斗已扩展到半咸水、咸水区,引起了咸水倒灌。据访问供水管理人员,称水质与水源地启用时比较有明显变咸趋势。该水源地地下水水质变咸后,于1989年在原水源地北又重新开辟新的水源地。
图8-2 柴达木盆地工程布置不合理造成咸水入侵平面示意图
图8-3 柴达木盆地工程布置不合理造成咸水入侵剖面示意图
据调查,由于青海省石油局20世纪90年代外迁,人口骤减,现人口2.08万人,年地下水开采量128.1×104 m3,开采量比以前减少近一半。经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在水源地取样分析,一些水井水质已变咸,水化学类型属SO4·Cl·(HCO3)-Ca·Mg型。由于现状开采量较小,并不是超采地下水引起的咸水入侵,而是因工程布置不合理造成的(图8-2、图8-3)。
三、水质咸化———格尔木
盆地水质咸化现象仅在格尔木河冲洪积扇戈壁带右翼发现,该区域内的浅埋潜水上、下段出现水质变异,在供水井上的表现只是孔深不同、过滤器的置放位置有差异。尽管孔位很近,水质却相差较大(表8-3)。1990年施工的西藏粮食局供水井(孔深66.42m),成井后因水质4项超标而废弃。在与原井相距10m处重新凿井一口,只把孔深加大到101.08m,水质却较佳。上、下段水质“分界”深度约80m。
水质咸化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地表或浅层普遍存在一层古盐壳。在开采过程中,由于管道漏水等原因将盐壳中的盐分溶滤到含水层中,导致水质咸化。20世纪80年代初该地区地下水位普遍上升,溶滤了古盐壳的盐分,也造成水质咸化;另外,1998年、1999年两年格尔木市农牧局为绿化城市于水源地上游营造了60亩防风林带,采用大水漫灌,使包气带盐分溶解并大量下渗而造成TDS等急剧升高。
表8-3 格尔木河冲洪积扇戈壁带右翼开采井水质垂向分异统计表
四、荒漠化(沙漠化)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荒漠盆地,土地辽阔,可有效利用的土地面积却十分有限。柴达木盆地荒漠化以原生和次生盐渍化、风蚀和风积沙漠化为主,水蚀荒漠化次之。根据2004年遥感解译资料,对盆地平原区沙漠化现状进行阐述。
柴达木盆地平原区沙漠化面积大,分布较集中,沙漠化程度差异较大。地表景观以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残丘、风积新月形沙丘、梁窝状沙丘、风积沙地、沙被等为主。柴达木盆地沙漠化土地面积达75736.9km2,占平原区总面积的54%(表8-4);其中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为5885.3km2,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中度沙漠化土地面积为7045.9km2,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为62805.7km2,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3%。自从1960年盆地大规模开荒和修筑公路、铁路、矿产资源开发及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以来,绿洲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沙漠化面积迅速扩大,沙化加剧,严重威胁工农业生产和当地居民生活,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都兰地区北部大面积农田被风沙覆盖,青年农场的耕地有2/3被风沙覆盖,被迫弃耕;香日德农场北部沙害严重,沙丘堆积高度已达数米,农田已被风沙覆盖,被迫改为林地,成为防护林带。
五、湖泊萎缩———西台吉乃尔湖、托素湖
托素诺尔又名托素湖,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德令哈市西南,为典型的内陆盐湖。呈边长约20km的等边三角形,面积192.8km2,平均水深3.5m,最深达25.70m。主要接受其北部的姊妹湖———库尔雷克湖水补给,以蒸发方式排泄,湖水面积不断减小;湖水中TDS不断升高,1961年北岸为14.4g/L、南岸为15.25g/L,1984年为35.74g/L,属Cl·SO4-Na·Mg型。
西台吉乃尔湖位于东台吉乃尔湖西侧,水深0.4m。主要接受台吉乃尔河水和平原区地下水的补给,以蒸发方式排泄,TDS 310~330g/L,属Cl-Na型。湖底沉积石盐。遥感解译证实,湖泊严重萎缩,湖泊面积1976年时334.20km2,1990年为168.17km2,2000年变为43.37km2,占原湖水面积的13%。经过25年,湖水面积减小了290.83km2。
在苏干湖流域,利用1990年TM数据和2000年ETM数据进行了影像对照,其结果是:2000年全流域湖泊水域11.73km2,其中苏干湖水域面积为10.28km2;流域内有绿洲及沼泽湿地79.36km2,主要分布于苏干湖东的大哈勒腾河下游冲积扇前缘;流域内现代冰川面积36.50km2,沙漠面积210.15km2。较1990年相比,水域面积减少了4.24%,现代冰川减少了27.71%,绿洲、沼泽湿地减少了6.36%,沙漠扩大了14.32%(图8-4)。
表8-4 柴达木盆地荒漠化土地统计表
大哈勒腾河自出山口至尾闾湖区与地下水几经转化,湖泊及地下水主要受大哈勒腾河补给,并维系着环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大哈勒腾河因接受冰川消融水的补给而较为稳定。若冰川面积大幅减少或于上游向流域外引水,必将使本区绿洲生态用水和湖泊生态用水减少,导致绿洲、沼泽湿地面积减少,湖泊日趋消亡,最后将引起该流域生态环境全面恶化。
图8-4 苏干湖流域主要生态环境要素不同时相影像对比结果
六、盐渍化
(一)柴达木盆地盐渍化现状
据2004年遥感解译资料,柴达木盆地土地盐渍化以原生盐渍化为主,次生盐渍化次之;盐渍化土地总面积达35810.8km2,占平原区总面积的25%。其中原生盐渍化土地面积为35468.3km2(表8-5),占盐渍化土地总面积的99%;主要分布于湖盆中心的环湖地带,地表以盐壳、盐霜、盐斑为主,多为荒漠盐渍区,荒漠草原盐渍区次之。
表8-5 柴达木盆地原生盐渍化土地统计表
柴达木盆地次生盐渍化土地面积为342.5km2(表8-6),占盐渍化总面积的1%;主要分布于格尔木、诺木洪、郭勒木德乡和香日德等农耕区;地表以盐霜为主,盐斑次之,多属荒漠草原盐渍土区,其分布范围主要受季节影响和人类活动控制。次生盐渍化程度因地而异,格尔木、德令哈地区农耕区盐渍化程度高,宗巴地区农耕区盐渍化程度相对较低。
表8-6 柴达木盆地次生盐渍化土地统计表
(二)盐渍化原因
柴达木盆地盐渍化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原生盐渍化完全受到自然因素控制,柴达木盆地气候属于典型干旱极干旱型,蒸降比高达40∶1,在历史时期严酷的荒漠气候及强烈的蒸发作用,使盆地平原区地下水浅埋带盐分在近地表大量积累,形成大面积的原生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主要受控于人类活动。柴达木盆地因降水稀少,无灌溉就无农业,在地下水水位埋深较浅的农业区,发展自流渠灌后,因采用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致使地下水位上升到小于蒸发临界值,日积月累盐渍化程度逐年加剧,土壤含盐量不断增加,形成次生盐渍化土地。
七、地下水污染
柴达木盆地城镇中“三废”以直排为主,尤其是工业与生活污水主要是向地表河流、排污渠及池塘等地表水体中排放,造成部分城市浅层地下水污染。目前由于地下水淡水分布区高污染的工矿企业少,污水排量不大,地下水中污染成分简单,污染程度不是很高,范围不是很广。经此次调查,发现少部分地点有Pb、油及挥发性酚的污染。Pb仅在大柴旦镇地下水中超标,其含量为0.275mg/L,为硼酸厂排放的废液造成的;油及挥发性酚污染多集中于格尔木市与花土沟镇,这与当地的石化工业有极大关系(表8-7、表8-8)。
随着城市的发展,“三废”排放量将会增大,应对该问题重视。
(一)格尔木市地下水污染
格尔木市是盆地南缘一座新兴的现代工业城市,位于戈壁带与绿洲带交界处,现有常住人口20.36万人;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增长最快的城市,同时也是柴达木水资源利用最多的城市。据调查,每天城市用水为10×104 m3/d,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达2.33×104 m3/d。这些污水仅沿市区主要街道铺设的下水管道排向格尔木东河、西河。无排污设施地方的污水则就地排放,造成市区地下水污染。格尔木地下水污染是在1984年格尔木河东地区首次发现,污染因子为总硬度、TDS、氯化物,污染面积1.47km2;1989年达8.37km2。此外还出现了油类和酚类污染,其中以格尔木东水源地上段水质恶化较快,TDS、硫酸根超标1倍多,氯离子超标3.5倍。格尔木市污水处理厂虽然已建成,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设施滞后,地下水污染问题仍然存在。
表8-7 柴达木盆地油含量≥0.05mg/L地下水取样点
表8-8 柴达木盆地挥发性酚含量0.002mg/L地下水取样点
地下水污染中最严重的是油类污染,其污染源主要为格拉(格尔木—拉萨)输油管线。该输油管线于20世纪80年代建成,沿格尔木河岸铺设,区内长度约150km,有三个加压泵站。由于输油管线年久失修、管线漏油和泵站废油排放,先污染地表水,河水入渗地下又污染了地下水。据2003年4月监测资料表明,格尔木冲洪积扇地下水石油含量为0.13~0.89mg/L,样品检出率100%(图8-5)。与2002年相比,石油类污染有所减轻,污染范围仍与上年相同。油类污染减轻的主要原因是输油管线的改造和加压泵站废油排放量减少。
图8-5 格尔木市东水源地地下水石油类含量历时曲线图
(二)盆地其余地区地下水污染
盆地中矿产资源开发正处在起步阶段。除格尔木市和德令哈市外,其他城镇人口不多;工矿企业零散,生活、生产废水排放量不大。由于缺少多数城镇地下水水质背景资料,因而难以确定水质污染程度。作为地下水污染源几乎每个城镇均存在,污水、工业废水则是就地排放。除格尔木市建有污水处理厂外,其他各城镇均未建有污水处理设施。
花土沟镇。该区主要污染物为采油厂排放污水,主要污染指标以油类为主。据2003年调查,每天污水排放量达1348.18m3/d,这些污水未经任何有效处理就地排放渗入山前戈壁带。
锡铁山工业废水。该区污染源主要是铅锌矿区洗矿污水、矿山开采时产生的污水和火电厂排放的废水。污水排放量为5.771×104 m3/a、52.22×104 m3/a和78.43×104 m3/a,总排放量达136.42×104 m3/a。废水一般径流1~1.5km后全部入渗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废水中含有大量铅、锌、汞、镉和砷等有害物质成分。若不实施污水处理,将会对察尔汗盐湖造成污染。
都兰县。都兰县城周围有7个选矿厂,其中铅锌选矿厂3个,铁矿厂4个,有两个位于夏日哈河上游,5个位于察汗乌苏河上游。这些选矿厂均为乡办或个体经营,设施简陋,生产工艺低下,选矿所用废水未经处理就地排放。都兰县城和夏日哈镇均处在污染源下游地段,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
格尔木市大格勒乡位于都兰县和格尔木市管辖交界处,其上游大、小五龙沟属都兰县辖区。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在五龙沟内发现金矿(岩金),曾一度大量开采矿石,黄金堆浸采用氰化物。在小五龙沟谷南侧山坡处,有面积达0.3km2的氰化物废液沉淀池。沉淀池下部未进行任何有效防渗措施,地表为粉砂土,以下为漂卵砾石,对地下水构成极大的潜在威胁。污染源尚在,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八、地下水资源衰减
(一)工程拦蓄使地下水补给量减少
柴达木盆地水资源的形成与分布是以山区水资源在平原区的重复转化为其基本特征。德令哈市怀头他拉水库建在巴罗根河出山口处,截获了河流的全部水量,并将河水引入渠道;除水库坝下少量渗漏和渠道渗漏外,在洪水期也没有多少河水可渗入地下,因而该区地下水资源大幅减少。
渠道引水导致地下水资源贫化在盆地内各灌区也较为普遍。盆地各冲洪积扇的地下水资源主要依靠河水渗漏补给,当河水引入渠后大部分或全部河水在渠道中运行,其渗漏量远远小于天然河道的下渗量。据调查,香日德农场1眼井,成井时(1974年8月31日)水位埋深77.27m,1987年6月1日实测水位埋深为100.33m,2003年8月实测水位为111.08m,每年下降1.17m。
(二)因自然条件改变而潜在的地下水资源衰减问题
在柴达木盆地的高山区广泛分布有现代冰川,总面积有1358.46km2,冰川储量1135×108 m3,冰川年融化水量9.18×108 m3,占整个柴达木盆地河川径流补给总量的20%,成为柴达木盆地哈勒腾河、鱼卡河、塔塔棱河、那陵格勒河、格尔木河、香日德河、巴音郭勒河等主要河流的最初水源和径流的重要补给来源。
受全球气温持续升高的影响,盆地平原区多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以0.0155~0.062℃/a的比率上升。山区多年平均气温同样会不断上升,气候逐渐变暖,本区冰川萎缩趋势加剧。如祁连山区的喀克图蒙克冰川,最高海拔为5696m,1993年时冰川面积为44.5km2,至2001年时冰川面积降为40.9km2;8年来减少3.6km2,平均每年减少0.45km2,萎缩率为1.01%(图8-6)。气温持续上升,高寒区的冰川大量消融,短期内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加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量;当冰川萎缩到一定程度后,受冰川融水补给的上述河流流量变小,对其下游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而使地下水资源衰减。
图8-6 塔塔棱北山冰川萎缩1976年与2001年冰川面积比较
格尔木名称的由来?
“格尔木”是蒙古语译音,又译作高鲁木斯、郭里峁、噶尔穆,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
格尔木是青海连接西藏、新疆、甘肃的战略要塞和中国西部的交通枢纽,青藏、青新、敦格三条公路干线在此交汇;青藏铁路已全线通车;境内有长江源头、万丈盐桥、雪山冰川、昆仑雪景、瀚海日出、沙漠森林等自然景观,格尔木昆仑旅游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格尔木的乡土文化:
格尔木市所辖广阔地区是中国历史上西部少数民族游牧的地区之一,数千年来,这一带屡经民族递嬗演变,留下了各个民族别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
1959年,在格尔木市东140公里的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发现一处青铜器文化遗存,被命名为诺木洪文化,其时代约为中原的西周时期,距今2700多年。
诺木洪文化是中国西部古代民族羌人所创造的文化。1958年冬,在诺木洪发现一具蒙古族武将干尸。这些都是元代蒙古人在格尔木一带居住过的实物证据。格尔木市的乡土文化主要以蒙古族和藏族文化为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格尔木
格尔木属于哪个省
格尔木隶属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青海省中西部、青藏高原腹地,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两块互不相连格尔木运动木地板铺设的区域组成,市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平均海拔278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格尔木”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
格尔木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长江源头、万丈盐桥、雪山冰川、昆仑雪景、瀚海日出、沙漠森林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荣誉称号。
扩展资料格尔木运动木地板铺设:
格尔木的地理环境:
地质地貌
格尔木市地处欧亚大陆中部,地貌复杂,地形南高北低,由西向东倾斜。昆仑山、唐古拉山横贯全境,山势高峻,气势磅礴。该市居世界屋脊,境内雪峰连绵,冰川广布,冰塔林立,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为世界之最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峰海拔6549米,高峻挺拔,雄伟壮丽,是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
气候
格尔木市辖区属大陆高原气候,少雨、多风、干旱,冬季漫长寒冷,夏季凉爽短促,降雨量年平均仅41.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日照时间长,年平均高达3358小时,光热资源充足。唐古拉山镇辖区,属典型高山地貌,气候寒冷,仅有冬夏两季,年平均气温-4.2℃,极端高温35℃,极端低温-33.6℃。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