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音乐殿堂木地板(登封音乐大典附近住宿)

naibu2023-03-02运动木地板140

维也纳的金色大厅简历

金色大厅  金色大厅,全称为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德语:“Groszlig;er Saal”或“Goldenr Saal Wiener Musikvereins”),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厅之一。金色大厅并非一座独立的建筑,而是音乐之友协会大楼的一部分,该建筑物中有多个音乐厅,除金色大厅外,还包括勃拉姆斯厅和莫扎特厅等演出大厅,以及办公室。金色大厅是维也纳音乐生活的支点,也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年演出场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按照传统都会在这里举行,每年随着新年音乐会通过电视转播将该大厅金碧辉煌的装饰和无与伦比的音响效果展现在全世界的观众面前。该协会大楼由Th·汉森于1867年至1869年建造。

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金色大厅”曾令全世界多少音乐爱好者神往,也正是“金色大厅”孕育了维也纳爱乐之声。说起来,这座大厅也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了。它落成于1870年,正式的名称应该叫作音乐协会大厅,由建筑大师奥菲尔·汉森设计。

大厅内共有1654个座位和大约300个站位,金碧辉煌的建筑风格和华丽璀璨的音响效果使其无愧于金色的美称。自大厅落成那天起,维也纳爱乐乐团就在这里“安营扎寨”。在每年的新年音乐会的电视转播中,全世界的爱乐者都可以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一睹“金色大厅”的风采。

与阿姆斯特丹的音乐大会堂和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相比,这个“长方形鞋盒”的确是狭长了些。然而它的声音流动性特别好。在这里,弦乐器与木管乐器、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的平衡达到了巧妙无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才带给全世界音乐爱好者难以忘怀的视听享受。

维也纳的专家们在协会大厦建成125周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金色大厅”的屋顶为平顶镶板,两侧有楼厅和音乐女神的雕像。这些具有美学意义的装饰物使原本直接撞击到墙壁上的乐音有延长和舒缓的作用。“金色大厅”的木质地板和墙壁就像是小提琴的共鸣箱一样,使乐队演奏的声音在厅内振动和回旋,余音袅袅。“金色大厅”的确是独一无二,称得上是世界上音响效果最出色的音乐厅。

“金色大厅”在新年这一天总是花团锦簇,充满着春的气息。这些鲜花都来自意大利的“阳光之城”圣雷莫,是意大利人民送给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最好的贺礼。维也纳的园艺师们,包括各界的退休人员,都前来参加会场的布置工作。每一年主题花束的品种和色调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卫星电视转播时,细心的电视同行们总是询问一下花的颜色,避免在设计电视字幕时叠加上相同颜色的标题,影响观众的收视效果。

金色大厅也见证了中国民乐走向世界的历程。自1998年中国民乐乐团第一次在此演出并引起巨大反响,受到热烈欢迎,中国民乐已经开始在世界广泛传播,成为西方上层社会素质和品位的表现。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蜚声世界,1993年新年音乐会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电视卫星收看实况广播,收看人数达10亿以上。厅内有收藏馆,馆分两室。一间是展览,定期举行收藏品展览,供人参观。一间是档案室,一边的书架上放满大量历代手写的、木刻的、铅印的音乐书籍和乐谱;另一边是一排铁箱,藏有音乐大师的乐稿、书信和其他手迹,其中有莫扎特的乐稿:《最后一个交响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响曲》等。屋子中间是一长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阅资料之用。档案室原为勃拉姆斯的办公室,他临终前一再嘱咐,要把他珍藏的几千册音乐书籍和乐谱全部捐献给档案室。

每场交响乐演出末尾的保留曲目是史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

关于演出:

中国今年来有多位艺术家到金色大厅演出,如宋祖英,谭晶,廖昌永,王宏伟,王莹等

各地的艺术团也纷纷到音乐殿堂一展风采,展示了东方文化的动人魅力。

在歌剧院听歌剧是种怎样的体验?

我认为金色大厅是听觉盛宴,歌剧还有视觉和心灵的震撼,著名歌剧都用他们的古文演唱,每个座位第一排都有给到提字小荧幕,据说上演的剧目一年内是没有重复的。

少林寺导游词简介

少林简介】

少林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位于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南北朝时,天竺僧人佛陀到中国,善好禅法,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太和二十年(496),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寺处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据佛教传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华以4卷《楞伽经》教授学者,后渡江北上,于寺内面壁九年,传法慧可。此后少林禅法师承不绝,传播海内外。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寺宇被毁。大象年间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远、洪遵等120人住寺内,名“菩萨僧”。隋代大兴佛教,敕令复少林之名,赐柏谷坞良田百顷,成为北方一大禅寺。唐初秦王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割据势力时,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闻遐迩。高宗及武则天亦常驾临该寺,封赏优厚。唐会昌年间,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毁,迄唐末五代,寺渐衰颓。宋代略有修葺。元皇庆元年(1312),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赠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统领嵩山所有寺院。一时中外僧众云集,演武礼佛,僧众常有两千人左右。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至少林,僧众散逃。明代先后有八位皇子到寺内出家,屡次诏令大修,寺院规模有所发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诸帝亦很关心少林寺,或亲书匾额,或巡游寺宇。1928年因遭兵燹,天王殿、大雄殿等许多建筑、佛像、法器被毁。寺内现存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及千佛殿等。千佛殿内有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寺旁有始建于唐贞元七年(791)的塔林,有塔220馀座,还有初祖庵、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法华塔、元代缘公塔等。寺内保存唐以来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如《唐太宗赐少林教碑》、《武则天诗书碑》、《戒坛铭》、《少林寺碑》、《灵运禅师塔碑铭》、《裕公和尚碑》、《息庵禅师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纪念碑》等。该寺近年来曾屡加修缮,使千年古刹重放异彩。现存建筑包括常住院及附近的塔林、初祖庵、二祖庵及达摩洞等。

编辑本段【建筑风格】

少林寺常住院建筑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寺院宏大。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达三万平方米。山门的正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它坐落在两米高的砖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侧门和八字墙,整体配置高低相衬,十分气派。门额上有清康熙帝亲笔所提“少林寺”三个大字,更添一道辉煌的景色。

一进山门,便见弥勒佛供于佛龛之中,大腹便便,笑口常开,人称“大肚佛”、“皆大欢喜佛”。神龛后面立有韦驮的木雕像,神棒在握,是少林寺的护院神。过了山门,便是甬道,两旁碑石如林,故称碑林。锤谱堂就在山门内碑林西侧,里面有泥塑和木雕群像,演绎着少林武术的发展史及其显赫功绩。

gl经甬道过碑林后便是天王殿,它是一座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堂,外面有两大金刚,内里则是四大天王像,个个威武雄壮。

穿过天王殿,其后有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的神像,屏墙后面悬塑观音像,两侧有十八罗汉侍立。大雄宝殿之后,又有藏经阁,这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殿前甬道有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重约650公斤。藏经阁的东南面是禅房,是僧人参禅打坐的地方,对面的西禅房,则是负责接待宾客的堂室。

过了法堂便来到方丈室,这是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即宿于此,并赋诗一首:“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室内有1980年日本赠送的铜质达摩像。东侧放置的是弥勒佛铜像,墙上挂有“佛门八大僧图”、“达摩一苇渡江图”。达摩亭在方丈室后,是一座单檐庑殿式建筑,相传是二祖慧可立候达摩、雪地断臂之所。东配殿位于达摩亭西侧,于1983年重建,殿内有“阿弥陀佛”的石像和“达摩面壁影石”。

千佛殿又名毗卢阁,殿中供奉毗卢遮那(即法身佛)的佛像,面积达几百平方米,是寺内现存最大的殿宇。另外,千佛寺的东侧有白衣殿,西侧有地藏殿,都十分壮观,值得一游。

少林寺的文物也十分丰富。寺内保存有珍贵的碑碣石刻,如武则天撰文的《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等多样文物。

少林寺西面不远处,就是国内现存的最大塔林。这些古塔是历代少林寺和尚的墓塔,共计230余座,占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古塔因建筑年代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它们造型典雅,石雕艺术精湛,塔铭大多涉及到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和少林武功。右下图为古塔林现貌。

tl 从塔林北行约一公里,就到达初祖庵。它三面临壑,背连五乳峰,景色幽雅秀丽,是河南省现存最古老、价值最高的一座木结构建筑,是为纪念达摩面壁而修建的。殿的檐柱、内柱、墙下雕石以及神台周围都有精美的浮雕。大殿神龛内供着达摩祖师像。

从初祖庵出发,沿山路登上五乳峰,即可到达摩洞。洞内,有达摩及其弟子的石像四尊。洞外,有一座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石牌坊。传说达摩曾在此面壁十年,由于功夫深厚,他的身影形状被印在山石上,留下了极富传奇色彩的“达摩影石”。周恩来总理有一句诗“面壁十年图破壁”,即来源于这一典故。

从少林寺往西南方向登钵盂峰,峰顶有一座佛殿,这就是二祖庵。相传禅宗二祖慧可,向菩提达摩学佛,断臂得到衣钵真传后,曾在此养伤。殿前有四眼井,传说是慧可所凿。这四眼井相距甚近,但水味各异,名为“卓锡井”,当地人也称“苦、辣、酸、甜四眼井”。

编辑本段【少林传说】

对于人世间而言,没有比佛性情更好的人,佛的最显著特点是修养好和脾气好。迎佛迎到家,你要我来我招之即来,送佛送到西,你让我走我飘然而去,充分显示了好聚好散的心态。

最初东汉明帝时,明帝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梦见了金色的神人,像金色的鸟儿在宫里飞来飞去,这一晚明帝的梦异常清晰。第二天上朝,明帝就把这些讲给大臣们听,大家不知道如何回答,一个名叫傅毅的大臣站出来说,这金色的神人应该就是西方的佛。

皇帝于是决定派人前往西域寻求佛法。跟随汉朝使节来华的是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还有一大批佛经佛像。印度僧人和佛经佛像是由白马驮来的,白马为佛教的东来作出了卓越贡献,佛教在华夏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汉明帝敕于洛阳西雍门外建白马寺供二人译经。白马寺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座佛寺。唐朝诗僧灵澈的诗句“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说的就是佛教初到白马寺,到三国年间在南方发扬光大。

在白马寺生活的摄摩腾、竺法兰抬起头来,悠然望见东南方有高山耸峙,烟云出于其间,于是奏请明帝,派人陪同他们去那里另寻清静之地建造僧刹。高僧一行有缘踏上了嵩岳福地。

太室山南麓有一狭长的山间谷地,林壑生凉,流泉成响。东面有两峰并立,其间空阙如门,当地人谓之嵩门。每逢中秋,山民们于暮色之中,焚香静坐,以待月出。须臾,一轮明月从嵩门间冉冉升起,银光泻于空谷,万籁凝于石崖。此景谓“嵩门待月”,乃嵩岳第一胜境。

两位高僧佛心为之所动,决定在这里“面南岭,建经台;倚北阜,筑讲堂;傍危峰,搭方丈;临浚流,立僧房”。寺成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即公元71年,汉明帝敕名“东都大法王寺”,晚于白马寺三年,这是中国第二座佛教寺院。

汉明帝笃信佛教,大法王寺建成后,由于嵩山地处京畿,往来方便,明帝及随从官员多次亲临道场,听经拜佛。明帝还下令,新任命的官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必须到大法王寺听经学法后方可上任。摄摩腾、竺法兰于这座中土宝刹“对千年之乔木,纳万代之芬芳”,凝思静虑,译经布道。继永平十一年他们在白马寺完成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后,又于嵩山大法王寺陆续译出几种小乘佛教的早期经典。

佛教犹如一粒从西方飘来的种子,首先在嵩洛之间扎下了根。

东汉末年,大乘佛教传入嵩洛。“乘”是乘载,小乘佛教说的是自我解脱,大乘佛教讲的是普渡众生。除了目的有差异,在修行方式上,大乘也比较简单。随着大乘佛经传入,佛教的影响开始波及民间。三国时期,嵩洛间出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正式受戒出家的汉族僧人,他就是朱士行。

出生于嵩山南麓颍川的朱士行,在嵩洛出家之后,以弘传佛教大法为己任,专心于佛教理论的研究。当时风行的大乘经典尚质简约,很多观点实际上没有讲清楚。他因此“誓志捐身,远求大本”,于魏甘露五年从嵩洛出发,开始他的西行求法壮举。

在于阗,朱士行抄取了九十品《般若经》梵文本,于西晋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等十人护送经卷回洛阳。十年之后,由精通梵汉两语的天竺僧人竺叔兰和学识渊博的西域僧人无罗叉两人译出,称《放光般若经》,共二十卷。

当《放光般若经》在汉地大为风行之时,朱士行仍在于阗,最后以八十岁高龄为求法而客死他乡。《梁高僧传》说他死时有异相,火化后,“薪尽火灭,尸犹能全”,后念诵咒语,骨架才散碎,其弟子们聚骨造塔以供养。北魏太和二十年,即公元496年,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寂静的山林中矗立起一座寺院,这便是日后声名显赫的少林寺。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住锡传教而兴建的。但少林寺的名扬天下,却缘于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达摩。

少林寺落成三十多年后,即北魏孝昌三年,菩提达摩不辞艰辛,从南天竺国渡海来到东土,开始了禅宗在中华大地上的传播。

人们说起禅宗时,往往会用一派“本地风光”来表达对禅宗的印象。佛教的文化渊源在印度,而禅宗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它的文化渊源在嵩山,在被誉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

达摩首先到了金陵,一月之后来到永宁寺,只见那九级浮屠“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称活了一百五十岁,周游列国,从未见过如永宁寺这般精美的寺院。于是,达摩口唱南无,合掌赞美不停,已经将心许与嵩洛。

离开永宁寺,达摩来到几十里外的嵩山少林寺,落迹于此,终日面壁。面壁似乎是一种追根溯源,也似乎是一种等待良机。

这时候嵩山有位名叫神光的僧人,听说达摩大师住在少林寺,于是前往拜谒。

达摩面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没有气馁。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无不历尽艰难险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当自勉励!”时置寒冬腊月,纷纷扬扬飘起漫天大雪。夜幕降临,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动,天明积雪已没过他的双膝。达摩这时才开口问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泪流满面说道:“只愿和尚慈悲,为我传道。”达摩担心神光只是一时冲动,难以持久,略有迟疑。神光明白达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达摩面前。达摩于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边,并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内的立雪亭,便是为纪念慧可断臂求法的事迹而建。

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后禅宗在东土的第二代祖师,自此,禅宗在中国有了传法世系。

禅宗在其诞生地印度没有成宗,却在传入嵩洛后,成为中国佛教延绵不断的主流宗派。禅宗流传久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教义和修行方法的简单易行。教内传法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教条化、形式化的弊端,只重考据文字而不重把握精神,会丧失教义的灵魂。针对这种偏颇的倾向,禅宗提出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所谓“教外别传”,是指在教典以外别有一种教义的传授方法。禅宗的简易性,便体现在“见性成佛”的主张上。

禅是“静虑”,佛教称安静地深思为禅定。达摩提出一种新的禅定方法,否定了印度佛教那一套修行的阶梯层次和累世修行,主张人人都具有佛性也就是“本性”,人人都先天地具有成佛的智慧也就是“菩提”,人人都能够通过觉悟佛性而成为佛,尽管何时豁然大悟难以料定。众生之所以未能成佛,是因为对自身的本性没有觉悟。一旦“拨开迷雾见青天”,明心见性,自性就是佛,把佛变为举目常见的平常人。

禅宗传到唐代,六祖惠能提出顿悟的主张,连坐禅也免了,认为顿悟并不要求离开现实生活,“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提水砍柴无非妙道”,在日常劳动生活中都可以顿悟成佛。少林功夫便起源于僧人的日常生活。相传跋陀的弟子慧光十二岁时,能在井栏上反踢毽子五百下。在井栏上踢毽子是很危险的,功夫不到家就可能跌落井中。少林功夫的许多招式都是僧人们受日常劳作如挑水、扫地、打柴、烧火动作的启发加工提炼而成的。最高深的功夫其实也是最普通的功夫。

被誉为少林功夫之源的《易筋经》,记载的就是一种疏通人体经脉从而强筋壮骨的功夫。菩提达摩采用壁观的方法参禅,长期静坐,困倦是难免的,要时常起来活动筋骨。相传达摩走后,少林僧人在洞中发现了一个铁盒,盒上没有锁,却打不开。聪明的僧人用火一烤,铁盒便开了,原来铁盒被蜡封住,以防水汽侵蚀。铁盒中有两部书,一本是《易筋经》,另一本叫《洗髓经》,都是用梵文写的。

当时,少林寺里真正懂梵文的只有二祖慧可。慧可把《易筋经》留在少林,自己拿着《洗髓经》去云游天下。

寺中也有一些对梵文一知半解的僧人,你翻他译,依法修炼,以致后来少林功夫多如牛毛。后来,有位僧人带着《易筋经》去峨眉山,见到了天竺僧人般剌密谛。在般剌密谛的帮助下,《易筋经》才有了中文版。慧可云游归来,带回了他自己翻译的《洗髓经》。大家两相比较,才发现《易筋经》和《洗髓经》原来是一体的。自《易筋经》问世,少林僧人坐禅与习武已是密不可分了。

嵩岳山林天生与佛有缘。隋文帝开皇20年,即公元600年,一代高僧玄奘于嵩山北麓缑氏镇陈河村悄然出生。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纷纷创立,标新立异。玄奘遍学佛教传入中国的各家经论,发现了诸家之间的见解差异。这种分歧争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玄奘要来决断。他选择的也是朱士行西行求法的道路,想到印度求取《瑜伽师地论》来统一诸家异说。玄奘长途跋涉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印度的佛学中心摩揭陀国王舍城的那烂陀寺,从主持人戒贤学习五年,成为精通五十部经论的十大德之一。唐贞观十九年,即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夹道相迎者数十万,争相目睹唐僧风采。此后,玄奘历时十九年,共翻译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一卷。并完成地理学巨著《大唐西域记》。

唐初,少林寺已拥有一支勇猛善战的僧兵队伍。武德年间,少林寺僧13人,在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助战解围,立下了汗马功劳。李唐立国后,唐太宗李世民后来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并特别允许少林寺和尚练僧兵,开杀戒,吃酒肉。以后各朝代相沿成习。庙内有一块唐太宗赐少林寺主教碑,记述了这一段历史。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发展成驰名中外的大佛寺,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称号。宋代,少林武术又有很大提高,寺僧多达2000余人。元朝初年,少林寺方丈富裕曾被武功盖世的元世祖忽必烈封为晋国公。在明朝,少林寺到达鼎盛时期,从清朝开始衰落。

在少林寺西约300米的山脚下,有一塔林,这是唐以来少林寺历代住持僧的墓地,共250余座塔。这是我国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大都有雕刻和题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少林寺内还保存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山门门额上悬挂的“少林寺”匾额,是清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的。山门后大甬道和东西小马道旁立有碑碣数十通,称为少林寺碑林。其中有两通碑刻是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撰写的。

编辑本段【少林历史】

少林寺的历史久远,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32年后,印度名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传授禅法。以后,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声名大振。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称为禅宗的祖庭。禅宗修行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由于长时间盘膝而坐,极易疲劳,僧人们就习武锻炼,以解除身体的困倦。因此传说少林拳是达摩创造的。少林寺在唐朝初年就扬名海内。

slsws1673年,少林寺派人参加战争,帮助康熙皇帝打赢了一场战争,但是,随后,康熙命蒙古八旗进攻少林,少林寺被夷为平地,有五名僧人逃了出来,据说加入了天地会。右图为少林僧人在寺门前表演少林功夫。

少林寺在鼎盛时期,7进院落,规模很大。可惜在1928年,军阀混战,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把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钟楼等主要建筑统统毁于一炬;许多珍贵的藏经、寺志、拳谱等烧成灰烬。现在还存在的建筑有山门、立雪亭、千佛殿等,其他建筑正在陆续恢复中。

千佛殿内供毗卢佛铜像,因此亦叫毗卢殿。殿内砖地上还保存着20多个直径约4.5厘米的洼坑,是往昔寺僧练拳习武时的脚坑遗迹。脚坑分布方圆不大,呈一条线状,这是僧人刻苦练功的见证,也说明少林拳的所谓“曲而不曲,直而不直“的特点。千佛殿东侧的白衣殿,三面墙绘有少林拳谱壁画,壁画长约20米,很生动地表现少林寺和尚练拳习武的情景。

【多少个少林寺?】

我国有多少个少林寺?据北京出版的《少林寺资料集》统计,共十个。其中真的七个:登封 、太原、蓟州、长安、和林、洛阳、泉州各一。假的三个,分别在福州、山东和台湾。当然“功夫冠天下”的,是有康熙皇帝御笔书匾的那个河南嵩山的少林寺

编辑本段【旅游信息】

2007年5月8日,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景区门票:100元/人

最佳旅游时间

嵩山地区地处北温带南沿,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寒暖适中。嵩山山上山下温差(年均)达4~5℃,年平均气温10.2℃。春季、秋季是旅游的最佳季节。此外,10月10日——11月25日还可观赏少室山、太室山的红叶。

【交通】

公路

郑州:去嵩山可先乘火车或飞机到达河南省会郑州市,在郑州火车站对面的市长途客运站乘车去中岳嵩山脚下的登封市,再从登封市乘中巴可到少林寺、中岳庙、观星台等主要景点(车很多,人满即开)。从郑州经登封去著名的嵩山少林寺,约需3小时左右。郑州火车站有一日游专线车,游览新密市打虎亭汉墓、中岳庙、嵩阳书院和少林寺,往返车票40元。

(1)在郑州火车站对面的长途汽车站乘坐发往登封的旅游专线车。

(2)在郑州各长途客车站,都有发往登封的班车。

洛阳:洛阳离少林寺更近一些,不到2小时就可到达。洛阳火车站东侧每天早上6点、7点均有旅游班车直达少林寺。洛阳往登封的长途汽车均经过少林道口,从这里到少林寺仅2公里路程。

(1)乘坐旅游专线车,

(2)乘坐洛阳至郑州(非高速)的班车,少林寺(或登封)下车

旅游贴士

嵩山上主要有许多名寺名庙,它们是旅游者颇爱光顾游览的重点,但旅游者在游历寺庙时有四忌需牢记心头,以免引起争执和不快。

一、忌称呼不当。 对寺庙的僧人、道人应尊称为“师”或“法师”,对主持僧人应称其为“长老”、“方丈”、“禅师”。喇嘛庙中的僧人称其“喇嘛”,即“上师”意,忌直称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称呼。

二、忌礼节失当。 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双手合十,微微低头,或单手竖掌于胸前、头略低,忌用握手、拥抱、摸僧人头部等不当之礼节。

三、忌谈吐不当。 与僧人道人交谈,不应提及杀戮之辞、婚配之事,以及食用腥荤等话,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四、忌行为举止失当。 游历寺庙时不可大声喧哗、指点议论、妄加嘲讽或随便乱走、乱动寺庙之物,尤禁乱摸乱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动应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

同时,也要照看好自己的孩子,以免孩子因年幼无知而做出不礼貌的事。

编辑本段【二、电影·少林寺】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译 名 少林寺

◎片 名 The Shaolin Temple

◎年 代 1979

◎国 家 中国香港

◎类 别 动作

◎导 演 张鑫炎 Chang Hsin Yen

◎主 演 李连杰、计春华、丁岚、于海、于承惠

◎剧情介绍隋唐年间,群雄逐鹿中原,争为霸主。王世充拥兵东部(古洛阳)潜号郑王,行暴政,民怨沸腾。著名武术家“神腿张”抗暴助义,为郑王侄王仁则陷杀,其子小虎亡命嵩山,垂危时为少林武僧昙宗所救。小虎在义伤中,无意发现昙宗偕十一棍僧禁苑练武,各怀绝技,心喜复仇有望,恳请昙宗纳之为徒,遂落发为沙弥,法号觉远。这期间,他邂逅一武功不凡的少女白无瑕,互通心曲,才知白竟是恩师之女,而昙宗等遁世为僧,亦有不可告人之隐…

《少林寺》80年代曾在中国乃至世界影坛掀起一股新风格武术电影热潮,并使李连杰一举成为国际级影星。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掀起了武术热。与许多其它武打影片使用替身与特技不同,李连杰所展现的多是他的真实功夫,因为他曾连获全国武术全能冠军。

◎幕后制作这是一部把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传奇与一个为报父仇、出家学武的惊险故事掺杂在一起的优秀功夫片。李连杰成功塑造出了觉远这样一位武功高强、匡扶正义的武僧形象,表达出了反对暴政、反对分裂、渴望统一的主题。剧中的主要演员都由我国武术界的精英出任,全部真人真戏,不用弹床不用替身,拍摄都是一镜到底,不靠特技剪接,给人以真实遒劲之感,为功夫片开创了一个新的时期。

编辑本段【电影插曲】

牧羊曲

歌手:郑绪岚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

林间小溪水潺潺

坡上青青草

野果香山花俏

狗儿跳羊儿跑

举起鞭儿轻轻摇

小曲满山飘满山飘

莫道女儿娇无暇有奇巧

冬去春来十六载

黄花正年少

腰身壮胆气豪

常练武勤操劳

耕田放牧打豺狼

风雨一肩挑一肩挑

少林少林

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

少林少林

有多少神奇故事到处把你传扬

精湛的武艺举世无双

少林寺威震四方

悠久的历史缘远流长

少林寺美名辉煌

千年的古寺神密的地方

嵩山幽谷人人都向往

武术的故乡迷人的地方

天下驰名万古流芳

少林……

少林……

编辑本段【故事简介】

隋唐年间,群雄逐鹿中原,争为霸主。王世充拥兵东部(古洛阳)潜号郑王,行暴政,民怨沸腾。著名武术家“神腿张”抗暴助义,为郑王侄王仁则陷杀,其子小虎亡命嵩山,垂危时为少林武僧昙宗所救。小虎在义伤中,无意发现昙宗偕十一棍僧禁苑练武,各怀绝技,心喜复仇有望,恳请昙宗纳之为徒,遂落发为沙弥,法号觉远。这期间,他邂逅一武功不凡的少女白无瑕,互通心曲,才知白竟是恩师之女,而昙宗等遁世为僧,亦有不可告人之隐…

《少林寺》在80年代曾在中国乃至世界影坛掀起一股新风格武术电影热潮,并使李连杰一举成为国际级影星。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掀起了武术热。与许多其它武打影片使用替身与特技不同,李连杰所展现的多是他的真实功夫,因为他曾连获全国武术全能冠军。

少林寺最新演出是禅宗少林音乐大典

道教建筑简介

道教艺术 道教文学 道教绘画 道教音乐 道教雕塑 道教建筑 道教建筑是道教供奉神仙的场所登封音乐殿堂木地板,也是道士修行、传道和生活的地方。道教建筑从汉晋时期的「治」、「靖」,至南北朝时期演变为规模较大的「馆」或「观」,到登封音乐殿堂木地板了唐代发展为「宫观」大型建筑。现存的古代道教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建造或重修。从建筑艺术上来说,道教建筑由传统中国建筑发展而来,基本上沿用了传统建筑的院落布局,但由于道教认为宫观是神仙降临人间的场所,神圣庄严,所以在设计和建造时添注了道教信仰和文化理念,使道教建筑有别于世俗建筑和佛教建筑,因而在传统中国建筑中别具一格。 目录 1 道教建筑历史 1.1 汉晋时期登封音乐殿堂木地板:天师道创立「治」和「靖」 1.2 南北朝时期:道馆和道观的形成 1.3 唐宋时期:宫观的发展 1.4 金元时期:全真道十方丛林的出现 1.5 明清时期:道教建筑精品 2 道教建筑特点 2.1 建筑布局 2.2 建筑形式 2.3 装饰图案 3 注释 4 参考资料 道教建筑历史 汉晋时期:天师道创立「治」和「靖」

早期道士多入深山幽谷潜修,他们大都居于茅舍或岩洞,严格来说这些都谈不上是道教建筑。直到东汉末年天师道教团创立了「治」和「靖」,方可说是道教建筑的开端。治是师家或道官(祭酒)传教之所,靖或庐则是道民祀神之所。唐代《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摘引的《太真科》和《玄都律》分别记载了治和靖的建造规格,[1]其中治所面积达「地方八十一步」,内有崇虚堂、崇玄台、崇仙堂、阳仙房、阴仙房、祭酒舍等设施,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宫观建筑的雏型。

南北朝时期:道馆和道观的形成

随着道教发展,道教建筑到了南北朝初年就有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大批称为「馆」或「观」的场所,例如刘宋永明五年(461年)陆修静在庐山兴建的简寂馆、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为陶弘景在茅山兴建的朱阳馆等。南北朝的道馆数量很多,《中国道教史》根据陈国符所辑《道学传》佚文粗略统计可得有名称的道馆47个,又据《茅山志》卷15《采真游篇》可得有名称的道馆、精舍68个。[2]

道馆、道观比起治、靖不只是名称的改变,而是在性质和功能上起了实质变化。天师道的道官和道民既是师徒关系,也是官民关系,两者除了在三会日在治所聚集外,其余日子各自在治所和靖室进行仪式。南北朝兴起的上清派和灵宝派却只有师徒关系,并提倡道士出家住观,在这种主张下出现了师徒共同祀神、修炼和起居的道馆。

道馆大多由奉道的皇帝、贵族、官吏和富室支持兴建,建筑具有一定的规模。如此同时,道士对道馆的格局、样式提出了相关规定,如《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置观品》便强调「既为福地,即是仙居,布设方所,各有轨制」,并列出了大量建筑的要求。[3]

唐宋时期:宫观的发展

唐宋时期是道教兴盛,这段期间全国各地广泛兴建了大量道教建筑,建筑的规格变得愈来愈高、规模变得愈来愈大,最终形成了称为宫观的大型道教建筑群。恰巧这时亦正值传统木构建筑成熟时期,不论在建筑布局、建筑形制和工艺技术上都日益圆熟,为后世的宫观建筑定下了基本格局。

道教建筑称为「宫」与唐代皇室崇道政策有关。唐代皇室尊奉老子为祖宗,于乾封元年(666年)追号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至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下诏在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到天宝二年(741年)再下诏把西京、东京和各州的玄元庙改称太清宫、太微宫和紫微宫。老子祠的建筑之所以可以仿如帝王宫殿般称作「宫」,全是因为老子号为「太上玄元皇帝」的原故。至此以后,规模较大并由帝王敕封的道教建筑都多称为「宫」。

唐代道教建筑特点是: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粗庄,屋顶多用灰瓦覆盖,风格庄严古朴。现存的唐代道教建筑有山西芮城广仁王庙(又称五龙庙),庙内仍保留有唐碑,成为研究唐代道教建筑重要的线索。

北宋年间,奉道的宋真宗和宋徽宗在全国各地建庙设醮,工程规模往往十分巨大。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下诏于开封府建造玉清昭应宫以供皇室斋醮,田况在《儒林公议》中赞誉说:「其宏大瑰丽,不可名拟。远而望之,但见碧瓦凌空,耸耀京国。每曦光上浮,翠彩照射,则不可正视。」同一时间,随着道教信仰的传播,供奉三清天尊、玉皇大帝、东岳大帝、城隍、真武大帝、财神的宫观全国皆是。 宋代道教建筑布局和工艺也变得更加成熟。在布局上殿堂、拜殿(又称献殿)、藏经楼、道众住房等建筑多已俱备,后世的道教建筑基本沿袭了宋代格局。在建筑艺术上,风格开始趋向柔和华丽,屋顶坡度高,使用琉璃瓦剪边,斗拱使用真昂,开始采用减柱法,而门窗则夕用菱花槅扇。现存的宋代建筑有山西省太原晋祠圣母殿、山西阳泉关帝庙大殿、山西晋城二仙观二仙殿、苏州玄妙观三清殿等。

金元时期:全真道十方丛林的出现

金代大定年间王重阳创立全真道,稍后其徒丘处机开创了全真的十方丛林制度,这为道教建筑的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突破。由于全真道以出家住观作为修行方式,所以宫观建筑不仅有供奉神仙的殿堂,还需要配置寮房、斋堂、客房等以供道士集体修炼和起居,并有附属的墓地、塔院、园林、农田等。同时,元代道教建筑开始建有钟钟、鼓楼,酬神演戏的舞台和橎杆。这些发展使道教建筑进一步扩大和多样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建筑体系。

元代道教建筑在结构上,减柱法已成为特点,梁架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修整而成。在建筑内部,殿堂内的神台由宋元前常用的床座改为须弥座,而神像壁画的艺术价值已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至今保存良好的芮城永乐宫的壁画是道教艺术瑰宝。全真道三大祖庭:户县重阳宫、芮城永乐宫和北京白云观都始建于元代,可惜的是只有芮城永乐宫的元代建筑保留至今。除了芮城永乐宫外,现存的元代道教建筑尚有山西省蒲县东岳庙大殿、山西吉县坤柔圣母庙坤柔圣母殿、山西洪洞水神庙和临汾牛王庙戏台等。

明清时期:道教建筑精品

不论道教信仰还是道教建筑,到了明清两代都已进入了稳定时期。由于明代 *** 倾向支持正一道,所以这时期正一宫观的建筑规格相对上较全真宫观为高。综观明代道教建筑,最具代表的是明成祖为供奉真武大帝在武当山兴建了仿如北京故宫风格的建筑群。清代皇室信奉藏传嘛教,整体上对道教正一或全真两派没有任何倾向或偏颇,这时期道教建筑相对前朝较为自由。

从现存的明清道教建筑来看,比较能够反映到传统礼法对建筑规格的等级限制。在建筑艺术上,明代道教建筑已很少使用减柱法,斗拱比例亦较少并作为建筑的一种装饰,官式建筑多用琉璃瓦盖顶而不再仅用琉璃瓦剪道。清代道教建筑艺术风格与明代相近,惟后期的建筑装饰显得繁琐。现存明清道教建筑,比较知名的有北京白云观、武当山建筑群、青城山建筑群、成都青羊宫、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浙江绍兴大舜庙、嵩山中岳庙、解州关帝庙等等。

道教建筑特点 建筑布局

道教建筑基本采用传统建筑的院落布局,由数进纵向的三合或四合院落组成,整体呈长方形。这种布局中轴对称,各主要殿堂都布置在中轴线上。每个殿堂两厢各设配殿或房舍,连同中间的庭院构成一个三合或四合院落。各进院落借用建筑标高、建筑形制、庭院空间等不同,为整个建筑群形造出层次分明、依次递进的形态,展现恢宏和庄严的气象。这种布局也便于引导信善循着各进院落参神进香。

道教建筑比较严谨的布局,在中轴线上从前往后依次为影壁、山门、幡杆、钟鼓楼、灵官殿、主要殿堂,侧轴线上则可灵活布置配殿、执事房、道众住房、斋堂、客房等设施。大的宫观又在两边增建东跨院和西跨院。在中轴线的后部或侧面,则多以亭台楼榭点缀自然或人工景观,构建小型园林。设计者在这大原则下,在建造时再因应地形地势、建筑条件、地方文化等而加以变化。

现存的道教建筑中,以明清 *** 为国家祀典建造的庙群规格最高,布局也最为严谨,例如泰山岱庙和武当山玉虚宫。这些建筑群采用宫殿规格和形式,按三朝五门、前朝后寝的原则布局。以泰山岱庙为例,建筑群占地9.6万平方米,四周城堞高筑,周辟八门,南垣有正阳门、东掖门、仰高门、西掖门、见大门,东垣有东华门,西垣有西华门,北垣有厚载门。在中轴线上从门外的遥参亭起,依次为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其中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形成三朝。天贶殿前广阔的庭院,可以容纳数百人举行类似朝会的祭祀仪式。

明清时期一般大的宫观建筑,则可以全真祖庭北京白云观为代表。北京白云观占地约6万平方米,分中、东、西三路及后院,规模宏大。中路以门外的「万古长春」照壁为起点,依次为牌楼、华表、山门、窝风桥、灵官殿、钟鼓楼、三官殿、财神殿、玉皇殿、救苦殿、药王殿、老律堂(七真殿)、丘祖殿和三清四御殿。东路有有三星殿、慈航殿、真武殿、雷祖殿。西路有神特、祠堂院、八仙殿、吕祖殿、元君殿、文昌殿、元辰殿等。后院花园名云集园,又称小蓬莱,中心为戒台和云集山房,东有友鹤亭、云华仙馆,西有妙香亭、退居楼。

位于洞天福地和名山大川的道教建筑,则多巧妙利用自然环境,或依山就势,或见山筑桥,或因高建亭,或就洞修宫,就地取材,布局灵活多变。这些建筑群未必有明显的主轴线,各个殿堂和房舍因依地形和地势,上下左右延伸开展,形成独特的建筑立面和院落空间,青城山天师洞、崂山太清宫、陇县龙门洞、千山无量观等属于此例。以位于青城山天师洞为例,其建筑依山势分布在白云溪与海棠溪之间的山坪上,信善从「五洞天」沿着弯曲山道逶迤向前,经过翼然亭、集仙桥,到达建在陡坡之上的古常道观山门,然后是主体建筑三清殿、黄帝祠、三皇殿,从三清殿西北侧折,从「龙蹻仙踪」登阶而上是天师殿,再右折拾级而上才到达混元顶岩壁的天师洞,整个建筑结合于自然环境。

建筑形式 山门

山门是道教建筑的正面门户,也是整个建筑群的正式起点。由于古代道观多建筑于山林之间,故此称为「山门」。山门象征凡间和仙境的分界,山门以外属于凡间,当通过山门就意味进入了修真的神仙洞府。

殿堂

传统中国建筑概分为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两大类。官式建筑又分「大式」和「小式」两种。大式建筑立于台基之上,在楹柱和横梁之间用斗拱挑出,承托重担庑殿顶、重担歇山顶、庑殿顶、歇山顶等华丽的屋顶。小式建筑则没有斗拱,屋顶采用比较简单的悬山顶、硬山顶等,一般用于次要建筑或园林。官式建筑的屋脊上有脊兽装饰,如正脊上有望兽或吻兽,垂脊上有垂兽、仙人走兽,戗脊上有戗兽等。此外,一般来说也只有官式建筑才能够使用彩画。历史上得到帝王敕封,或供奉道教天神和帝君的宫观,多采用大式建筑。除此以外,供奉地方神明或道士专用于修行的道院,多采用小式建筑或民间建筑。近代以来,传统中国建筑的等级限制已不再适用,但在新建庙宇时仍具一定参考价值。

楼阁

「宫观」二字中「观」的本义就是高的楼台。传统中国文化认为,高楼为观星望气和迎接神仙的好地方,故此道教建筑中多有楼阁。相传最早的道教宫观陕西终南山楼观台,原本就是关令尹喜观星望气的「楼观」。西汉时期,汉武帝认同大臣公孙卿「仙人好楼居」的说法,为求迎接神仙下令在长安城兴建蜚廉桂观、在甘泉宫则兴建益延寿观。[4]道教建筑常见的楼阁有望仙楼、聚仙楼、万仙楼、三官阁、三茅阁、文昌阁、真武阁、斗姆阁等,其取名多与所供奉的神仙有关。

亭子

道教建筑多有取材自八卦图案的八角形设计,如八角形的华表、石台、窗户、亭子等等,其中八角亭在布局运用上较为突出。传统建筑中除园林外,严谨的建筑布局中很少使用亭子,但道教建筑却往往把亭子布置在显要的位置,例如登封中岳庙庙后的黄盖峰顶盖有一座重檐八角山亭、成都青羊宫在三清殿之前有重担八卦亭、泰山碧霞祠在十分小的庭院中央有一座八卦香亭等。

园林

道教宫观的园林建筑为道士提供了接近自然、返朴归真和静心修炼的环境,也是信善游人参观游览的胜地。道教宫观的园林设计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以人造景观为主,例如北京白云观、成都青羊宫、二仙庵等等。北京白云观后院的小蓬莱由三个庭院连接而成,游廊迂回,假山环绕,花木葱郁,绿树成荫,亭台楼阁点缀其间。二、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辅以人工造景,例如青城山天师洞、终南山楼观台、陇县龙门洞、千山无量观等。四川青城山天师洞,周围空谷环抱,古树垂萝,清静幽深,亭、桥、牌坊点缀于自然山林之间。

装饰图案

道教建筑的装饰图案,常用的有太极、八卦、四灵、暗八仙、鹤、龟、鹿、灵芝、仙草等道教图案。太极和八卦是道教标志;四灵即青龙、朱雀、白虎、玄武,象征四方,道教以其为护法神灵;暗八仙指八仙手持的法器,即钟离权的扇子、吕洞宾的宝剑、李铁拐的葫芦、张果老的渔鼓、韩湘子的笛子、蓝采和的花篮、曹国舅的拍板、何仙姑的荷花,寓意神仙和吉祥的降临;鹤、龟、鹿、灵芝、仙草等是长寿和长生不老的象征。除此以外,道教建筑也通用民间各种吉祥图案,例如松柏、蝙蝠、百寿图、百福图等等。

注释 ↑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摘引《太真科》:「立天师治,地方八十一步,法九九之数,唯升阳之气。治正中央,名崇虚堂,一区七架、六间、十二丈开,起堂屋上,当中央二间,上作一层出崇玄台。当台中央,安大香炉,高五尺,恒燌香。开东、西、南三户,户边安窗,两头马道,厦南户下、飞格上,朝礼天师子孙。上八大治,山居清苦、济世道士,可登台朝礼,其余职大小、中外祭酒,并在大堂,下遥朝礼。出崇玄台北五丈,起崇仙堂,七间、十四丈、七架,东为阳仙房,西为阴仙房。玄台之南,去台十二,又近南门,起五问、三架门室。门室东门,南部宣威祭酒舍;门屋西间,典司察气祭酒舍。其余小舍,不能其书,二十四治,各各如此。」《玄都律》:「民家安靖于天德者,甲乙丙丁,地作入靖。小治,广八尺,长一丈;中治,广一丈二尺,长一丈四尺;大治,广一丈六尺,长一丈八尺。面户向束,鑪案中央。」 ↑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第1册,页555至556。 ↑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置观品四〉:「夫三清上境,及十洲五岳,诸名山或洞天,并太空中,皆有圣人治处,或结气为楼阁堂殿,或聚云成台树官房,或处星辰日月之门,或居烟云霞霄之内,或自然化出,或神力造成,或累劫营修,或一时建立,其或蓬莱、方丈、圆精、瀛洲、平园、阆风、昆仑、玄圃,或玉楼十二,金阙三千,万号千名,不可得数,皆天尊太上化迹,圣真仙品都治,备列诸经,不复详载。必使人天归望,贤愚异域,所以法彼上天,置兹灵观,既为福地,即是仙居,布设方所,各有轨制,凡有六种:一者山门,二者城郭,三者宫掖,四者村落,五者孤逈,六者依人。皆须帝王营护,宰臣修创,度道士、女冠住持供养,最进善之先首,不可思议者也。造天尊殿、天尊讲经堂、说法院、经楼、钟阁、师房、步廊、轩廊、门楼、门屋、玄坛、斋堂、斋厨、写经坊、校经堂、演经堂、薰经堂、浴堂、烧香院、升遐院、受道院、精思院、净人坊、螺马坊、车牛坊、俗客坊、十方客坊、碾硙坊、寻真台、炼气台、祈真台、吸景台、散华台、望仙台、承露台、九清台、游仙阁、凝灵阁、乘云阁、飞鸾阅、延灵阁、迎风闽、九仙楼、延真楼、舞凤楼、逍遥楼、静念楼、迎风楼、九真楼、焚香楼、合药堂等,皆在时修建,大小宽窄,壮丽质朴,各任力所营。药圃果园,名木奇草,清池芳花,种种营葺,以用供养,称为福地,亦曰净居,永劫住持,勿使废替,得福无量,功德第一。」 ↑ 《史记》〈孝武本纪〉:「公孙卿曰:『仙人可见,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观,如缑氏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1册。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中国古建筑大系》第7册《道教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薛林平:《中国道教建筑之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尹志华:《道教旅游指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宗教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 中国道教协会网站

我想去登封少林寺 你可以给我一个建议吗 比如晚上住宿方面的 谢谢了

你哪里的?先坐火车或汽车到郑州 (1)坐火车抵郑:火车站对面的“中心汽车站”就有到登封少林寺的旅游专线(高速大巴)(2)坐汽车抵郑:这样你到哪个站就不好说登封音乐殿堂木地板了 因为郑州大小有20来个客运站 买票时最好问清是到“中心汽车站”或“客运总站” 这两个站都有郑少高速的旅游专线 住宿最好在登封市区(县级市 少林寺离县城不远) 因为庙门口附近宾馆傻贵没有招待所级别的 市区到少林寺坐公交就行 门票学生证应该打折的不过现在不一定登封音乐殿堂木地板了 河南欢迎你登封音乐殿堂木地板

免责声明:
本站问答频道所有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用户,本站对其内容不负责任,如有版权或其他问题可以联系本站编辑删除信息,上述内容不代表耐步体育意见,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