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完整的运动木地板(都江堰运动折扣店)
李冰修建都江堰的过程是什么?
首先都江堰完整的运动木地板,李冰带着他的儿子二郎,还请都江堰完整的运动木地板了几位有经验的老农,沿岷江两岸考察,摸清了水情、地质等情况,听取了群众意见,制订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吸收了前人治理岷江的经验,决定在玉垒山开个大口子,引一股江水到东边去,这样可以西边分洪、东边浇地。然后采取中流筑堰的办法,在宝瓶口上游的岷江中心筑一道分水堰,使江水流到这里便分成两股,达到分洪的目的。
工程开始后,李冰带领上万民工开山凿石,但是,由于山石坚硬,工程进度缓慢。大家都很着急,这时有人出了个高招都江堰完整的运动木地板:先在岩石上凿些沟槽,放上柴草,再架满树枝和木柴,点火燃烧,使岩石爆裂。这一招果然很灵,进度一下子加快了许多,很快就劈开了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引水渠道。这是控制江水流量的咽喉,因为其形状像个瓶口,所以就取名为“宝瓶口”。
接着,李冰又带领成千上万的民工,来到灌县西边的岷江上游,建造分水堰。开始采用在江心抛石筑堰的办法,但是筑起的石堰接连几次都被洪水冲垮了,没有成功。怎么办呢?大家都在动脑筋想办法,李冰看到岷江盛产竹子,并且受到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盛东西的启示。于是他就让大家用竹子编成大竹笼,里面装满鹅卵石,再把它们连起来,每段大约有二三丈长,然后一层层放到河中堆积起来。同时,还在洲滩两侧用大型鹅卵石垒起两道护堤。这样,一道牢固的分水堰终于筑成了。由于大堤前端形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分水堰两侧垒砌了鹅卵石护堤,靠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的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分水堰是都江堰的主体工程,它建成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害了。
为了使内江的防洪作用更有保证,李冰又带领大家用竹笼装石筑堤的办法,在内金刚堤的南端筑了一道堤坎,叫“飞沙堰”。它的堰顶比内金刚堤低一些,如果洪水太大,内江水过多就可以溢出“飞沙堰”,流到外江,再沿着岷江流出去。这个办法使内江灌溉区,既能经常保持有水,又不会因水量太大泛滥成灾。
为了彻底解决岷江水患,必须解决泥沙沉积,淤塞河床的问题。为此,李冰决定都江堰完整的运动木地板:每年霜降时节(十月下旬),要进行一次淘江整修,叫岁修。为了使江水断干,方便淘挖,李冰集中群众的智慧,采用杩槎(mǔchā母差)挡水法断水。杩槎是用3根6~8米长的大木条扎成的三脚架,每个三脚架下面都用装有石头的竹笼卡住,把很多三脚架连在一起,在迎水面上绑上竹席再糊上粘土,就筑成了一道临时的挡水坝,阻断水流。淘江时,先用杩槎在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内江,然后淘挖外江及其各灌溉渠道淤积的泥沙。到第二年立春前后,外江淘沙完毕,把杩槎移到内江,让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淘挖内江河槽,进行平水槽和飞沙堰的淘沙工程。清明节前后,内江淘沙完毕,撤除杩槎,开始放水灌溉。过去,每到这时候,都要举行盛大的传统放水仪式,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聚集在江边观看放水的盛况,欢庆征服自然的胜利,同时也表达了对李冰父子修堰治水巨大贡献的纪念。
都江堰虽然修建在两千多年前,但是它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方法,都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它能按照灌溉和防洪的需要,合理控制内、外江的水量。当天旱的时候,能够放水灌溉,到雨季就堵塞闸门,洪水季节大部分水量可以从外江泄走,使内江灌区免遭水灾。到了枯水季节,大部分水量又可流入内江,保证灌溉用水。一年四季,无论旱涝,农田用水都可以进行调节。都江堰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成都平原10多个县的农业生产面貌,把原来水旱灾害频繁的地区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富饶粮仓。从此,成都平原就获有“天府”的美称。
李冰在四川除了兴建都江堰工程外,还治理了其它一些河流,使四川人民得到了不少好处,因此人民一直怀念他。四川人民尊李冰为“川祖”,并在都江堰建造了一座“二王庙”,里面有李冰父子的塑像。人们常到那里参观,赞扬李冰的功绩。
写都江堰南桥的作文
.桥头增建都江堰完整的运动木地板了桥亭、石阶、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增饰诗画匾联。,各种彩绘,雕梁画栋十分耀眼。屋顶还有《海瑞罢官》、《水漫金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民间都江堰完整的运动木地板的彩塑,情态各异、栩栩如生。
为桥楼似都江堰完整的运动木地板的民族建筑形式。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桥头重檐彩塑珍禽奇兽和各种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情态各具,栩栩如生。两端桥亭的...桥跨部分设为木地板、桥头用青石板浅浮雕铺成。桥身增设了木雕及金柱上对联。天棚改造为彩画天花及卷棚仿古天棚。所有的木雕进行描金填彩,更新了额坊彩绘,壁画,诗词,对联更换一新,使南桥更光彩夺目。
头阔面三间,牌楼式三重檐桥门厅型,屋面为筒瓦屋面,泥塑各类脊、瓜角、走兽、人物等,桥头有木雕、吊爪、龙头、过江花板、木雕挂落等。
2006年冬,南桥进行了古建筑维修改造。桥跨部分设为木地板、桥头用青石板浅浮雕铺成。桥身增设了木雕及金柱上对联。天棚改造为彩画天花及卷棚仿古天棚。所有的木雕进行描金填彩,更新了额坊彩绘,壁画,诗词,对联更换一新,使南桥更光彩夺目。
都江堰 南桥的经历过什么? 都江堰 南桥的经历过什么?急啊
都江堰南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都江堰完整的运动木地板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清光绪
四年(1878),县令陆葆德用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的结余银两设计施工,建成木桥,名“普济桥”。1925年重建,桥面加宽。1933年,毗河战争爆发,木桥中孔被拆毁,战后修复时,增建都江堰完整的运动木地板了寨门。桥长约133米,4排5孔,白天开放,晚上关闭。1958年,桥毁于洪水,重建时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增建了牌坊形桥门,仍为5孔,长45米,宽10米,正式定名为"南桥"。1979年改建,加高了桥身和通道,仍5孔。桥身为木梁钢筋水泥柱,混凝土桥面,桥头增建了桥亭、石阶、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增饰诗画匾联。不仅保持了古桥风貌,而且建筑艺术十分考究,是都江堰市一处旅游胜景。1982年,国务院将南桥划入都江堰文物保护区范围。
修缮历史
南桥原名为“普济桥”,曾多次损毁,1958年经洪水冲毁后,1959年重建,更名为“南桥”,现存南桥是1979年由灌县政府城建委主持修建,桥头阔面三间,牌楼式三重檐桥门厅型,屋面为筒瓦屋面,泥塑各类脊、瓜角、走兽、人物等,桥头有木雕、吊爪、龙头、过江花板、木雕挂落等。 2006年冬,南桥进行了古建筑维修改造。桥跨部分设为木地板、桥头用青石板浅浮雕铺成。桥身增设了木雕及金柱上对联。天棚改造为彩画天花及卷棚仿古天棚。所有的木雕进行描金填彩,更新了额坊彩绘,壁画,诗词,对联更换一新,使南桥更光彩夺目。 都江堰南桥位于城南宝瓶口下跌内江咽喉,属于廊式古桥。宋以前无考,始建无考。原名“凌云桥”,后改名“凌虚桥”。清代易名“普济桥”经历了由绳桥、土桥到水泥与木结构结合的演变。南桥共5孔,长54米,宽12米,为桥楼似的民族建筑形式。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 现存南桥是2009年改建完毕的,到现在为止已断断续续改建过多次。桥头楼阁,飞檐刺空。现在看到的南桥是最近的一次改修,各种彩绘,雕梁画栋十分耀眼。屋顶还有《海瑞罢官》、《水漫金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民间的彩塑,情态各异、栩栩如生。 “踩过南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经过近百名川西坝子的能工巧匠5个多月的紧张施工,都江堰景区的主要景观之一、被誉为“天府源头第一桥”的都江堰市南桥全面完成了灾后重建工程。昨日上午,都江堰市在离堆公园大门旁的南桥广场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重建竣工及踩桥祈福仪式,庆祝灾后重建的这一重大喜事。 “这是我第四次见证南桥的重大改造和重建了,真是一次比一次好。”都江堰的老市民、今年81岁的张伯夫老人为了庆祝南桥重建竣工,特意穿上一身庄重的中山服前来观礼。在完成重建的南桥上走上几个来回,张伯夫的眼角不禁有些湿润。据张伯夫介绍,1933年军阀混战曾将南桥烧毁; 1958年特大水灾将南桥再次摧毁;1979年,南桥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造,使其成为都江堰一道著名景点;去年,南桥在地震中严重受损,而这次重建,则让南桥成为了历史上最漂亮、也是最安全的南桥。 据南桥重建工程的监理工程师、都江堰古建筑专家仰大兴介绍,南桥的重建共耗资490万元,全面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重建,被拆除的大部分木结构都被安装回原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重建成本。此外,原来的88根混凝土柱子全部更换成厚度达1.2厘米的钢管,用掉90多吨钢材,达到8度抗震,并在4个桥墩的上、下游方向新修建了8个喷水大龙头,加装了50盏彩色射灯及超过2000米的LED彩灯等。此外,都江堰市还投资550万元对南桥旁边的南街进行了改造。
震后重建
南桥竣工,成为都江堰震后重建完成的第一个旅游景点。那么,长达半年的“隐身”,南桥经历了什么? 地震后,都江堰市城区的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均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都江堰市建设局于地震后第三天,就组织成都市桥梁专家对15座城市市政桥梁进行应急评估,发现南桥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在第一时间对桥身进行排危,搭设硬防护通道和封闭打围。 2008年6月初,都江堰市建设局对南桥的安全鉴定结果为桥廊上部评为IV类建筑,处于危险状态,建议实施拆除及重建。经过省内桥梁、古建筑专家及相关部门三次研讨,都江堰市政府最终慎重决定对南桥实施保护性拆除及重建。 实施该项工程建设的一位现场负责人史建辉说:“工程预算投资490万元,2008年10月进场施工,在150天内完成重建任务。”史建辉介绍:在重建过程中,汇集川西能工巧匠,平时都有100多人在桥上工作,最多是几百人,主要是木工、石工、雕刻工、泥塑工。招进来的技术工人需要审查,看是否真材实料。其间,施工方还起用了原都江堰地毯厂的彩绘工,这些彩绘工,起码有二十年以上的经验、都是工艺美术师,擅长民俗彩绘。重建工程按原貌、原风格特征、原工艺技术并采用钢木结构建造桥头,加固维修桥身,更换梁柱,并尽量利用原有构件,既保原味,又节约造价。“施工中,注重每一个细节,每一块构件,全过程人工操作,重建后的南桥保持了浓烈的古建筑韵味,其抗震设计烈度达到8度设防,增强了桥梁的整体性、安全性。”史建辉说。历史记载中,属于都江堰的歇后语不多,但有一句却是:“灌县出南门没路”,七个字道出了过去都江堰人的交通是多么的不便。南桥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修建的。南桥位于都江堰市区南门外,横跨内江,建桥以前,行人受其阻隔,往来十分不便。清光绪四年(1878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大修都江堰,修缮完毕,丁宝桢打开钱库和粮仓看了看,钱粮均有积余,大约还有一万多两银子。这笔钱该怎样处置?丁宝桢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或许想过用来稿赏这次修缮有功的官兵,他或许也想过用来维修略显破败的官邸,但是他最后却选择了建桥,用一万两银子沟通了内江两岸的文明。一年后,一座木结构,瓦盖房廊,飞檐翘角的“通济桥”在内江上建成了。通济桥“雁齿凌空,直指南道”,于是人们便称她为“南桥”。从此,南来北往的行人脚下有了一条平稳的道路,他们在过桥时总要在此深深的望一眼奔涌的江水,然后再轻轻地呼唤一个人的名字。1958年,眠江发生暴洪,漂木堵塞桥洞,撞毁桥身;随后由森工局由民江水运处重建,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正式更名为“南桥“。文革期间破四旧,桥身受到损坏,1979年重建,建成之后成了今天这种钢筋混凝土骨架与木结构相结合的古廊桥式风景桥。今之南桥,5孔、长54米、宽12米、3层重叠翘飞檐,上盖琉璃瓦。桥头重檐彩塑珍禽奇兽和各种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情态各具,栩栩如生。两端桥亭的圆柱上有书法植联,左右两廊内壁上还有精工绘制的山水风景和神话传说壁画,以及书法楹联作品34幅。赤柱朱槛,画栋雕梁,整座桥就是诗书画合璧的艺术长廊,南桥的适用性与艺术性达到完美的统一。今天,都江堰的交通四通八达,南桥作为要道的作用已经淡化。每当夏日仍有很多人在南桥上小憩、纳凉,他们更多的是为了怀念一个父母官,将自己挺立的脊梁为我们弯成了一座桥。 震后天府第一桥——南桥维修后对外开放,南桥依然以她的美丽吸引着八方客人。

都江堰由哪个几个部分组成?(详细的介绍)
都江堰由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风景区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都江堰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是谁设计的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
李冰,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郊斜村人,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大约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守。
李冰到蜀郡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都江堰完整的运动木地板: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
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李冰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
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北宋以后还流传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扩展资料都江堰完整的运动木地板: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都江堰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十几个县,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从此,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江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冰
千年奇迹都江堰!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如何造福人们千年之久?
都江堰 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之上,既是我国人尽皆知的 5A级景区,同时它也是世界级的灌溉水利工程。
都江堰始建于秦朝,迄今为止已有两千年的 历史 ,而如今它依然可以投入使用。那么都江堰是如何让自己成为了跨越千年维度的水利工程呢?
本期子牙童趣知识局就和大家一起了解,都江堰屹立千年的秘密。
(一)都江堰的 历史 背景
都江堰是一项超级水利工程, 由两千年前的李冰父子建造。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在使用的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都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有它的存在,才使得 成都平原成为富庶丰饶、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
到今天为止,都江堰的灌溉区已达到了30余县市,受 都江堰水利浇灌的土地面积近千万亩。
都江堰也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为久远,唯一完整留存,并且至今一直在使用,以无坝引水为其最显著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科学,是当时人们智慧的结晶。
那么这样一座造福百姓的超级大工程,是如何进行运作,又是如何进行水利调节的呢?
首先我们要首先了解究竟为什么要修建这样一座工程。
成都平原位于祖国的内陆,距离海洋较远,但是成都平原地势广大开阔又四周环山,所以,成都平原的天气就会出现两个极端:
雨季时,由于成都平原开阔的地形,地面又没有什么遮挡,于是在雨水充沛的季节,岷江洪水泛滥,整个成都平原都会变为一片汪洋,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极大的困扰;
每到旱季时,成都平原又因为其地形不临海,天气又十分干旱不下雨,导致成都平原的土地因缺水而干裂。因此,严重阻碍了古蜀国人民的生存与生产。
秦国经历商鞅变法后,一时间人才辈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当时的统治者下令修建了都江堰,这才有了造福成都百姓的水利工程。
依据当时成都平原的自然情况,修建都江堰必须具备 两个最重要的功能,那就是防洪和灌溉。
岷江是长江水量最为充沛的一条支流,同时成都平原的地势向东南方倾斜,所以岷江就像是悬在整个平原之上的河。
在都江堰建造的地区一直到成都平原的内部, 两地的落差竟然高达273米,所以这样一条“悬河”对于成都平原来说,每逢雨季就会变得十分危险。
如果合理利用岷江这条河,那么成都平原旱季时期的干旱就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于是建造者在合理配置水资源上动了脑筋,并且利用都江堰实现了他们的想法。
都江堰工程修建的整体规划就是,将岷江的水分支成为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另外一条则主要起到疏散的作用,将多余的江水引入主支,离开成都平原。这样做不仅可以缓解当地的旱灾,还可以避免发生水灾。
(二)都江堰的三大结构与功能
都江堰的主体修建工程 主要包含三部分的内容,它们分别是分水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这三项工程最早进行修建的是宝瓶口, 宝瓶口在都江堰工程中起到了相当于的“节制闸”的作用,它可以自动控制进入内江的水量。
李冰父子在修建之前先找到了当地有过治水相关经验的居民,和他们一起勘察附近的地形以及水况,在一群人的商议之下,所有人一致决定凿穿玉垒山进行取水。
他们利用火将石头烤裂,成功将玉垒山炸出一个宽二十公尺,高四十公尺,长八十公尺的山口。
由于它的形状很像一个瓶口,所以他们给这个山口取名为宝瓶口。而那些 因开凿玉垒山而分离出的石堆,就被称作“离堆”。
将玉垒山成功打通后 ,岷江的水流顺利通过宝瓶口进入了东边的旱区,利用岷江充沛的河水进行农业生产,灌溉良田。
这样做, 不仅即刻缓解了平原西部洪水泛滥的问题,同时将水合理东引,又造福了东部的旱区,可谓是一举两得。
宝瓶口正式修建完成投入使用后,紧接着建造者开始了 第二项重大的工程——分水鱼嘴。
分水鱼嘴的作用顾名思义,就是将水进行分流,更好的发挥都江堰的作用。
这个分水堰的前端形状与鱼的头部,尤其是嘴巴部分十分相像,所以给这个分水堰正式取名分水鱼嘴。
修建分水鱼嘴是因为,虽然宝瓶口已经起到了分流以及灌溉的作用,但是由于江东的地势过高,导致江水很难流进宝瓶口内。
即使流进宝瓶口内,江水的流量也会因为地势而变得极其不稳定,这样都江堰的调节作用就大打折扣了,于是建造者便修建了分水鱼嘴,用来弥补这一不足。
“鱼嘴”其实就是一个分水堰,它可以通过地形,将江水分成两支,东边的那支江水称为内江,会被迫进入宝瓶口,成为东部的灌溉用水;西边的水流被称为外江,它们则会顺着岷江流下,汇入岷江的正流。
由于内江又窄又深,而外江却又宽又浅。在水位下降的旱季,将近60%的水都会汇入内江,而这些水则会成为在成都平原生活的人们日常的生活用水。而当雨季到来,岷江水势凶猛发生洪水,水位升高时,大部分的江水就会顺着岷江较宽的江面流走。人们将这项设计称为“四六分水”。
由于 仅仅依靠宝瓶口远远不足以达到控制岷江江水的目的 ,所以,为了实现更好的抗洪减灾的目的,修建者 又修建了飞沙堰 。
首先, 他们在宝瓶口修建了一个平水槽和一个溢洪道。在控制洪水泛滥的溢洪道前修建了一个弯道,让江水可以在此处形成一个环流。
当雨季洪水泛滥,水位上涨时,江水就会没过堰顶,此时,夹带泥沙的洪水就会顺着水流流向外江,从而实现保证成都平原灌溉区域不会被洪水淹没的目的。
其次,当泥沙和石头经过飞沙堰时,会遇到因水流转动形成的漩涡,此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它们会被抛过飞沙堰,也正因为这样,它才被取名为“飞沙堰”。
这样抛开石头和泥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宝瓶口周围的泥沙堆积,保证宝瓶口可以终年不停地进行工作运行。为了观测与控制内江的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在水中,并以它们为依据来确定水位的高低,也同时作为最小水量时的清淤标准。
这三大主体工程,宝瓶口、分水鱼嘴以及飞沙堰,它们组成了完整的都江堰,并且三个主体相辅相成,共同成为成都平原的一大屏障,协调了岷江的水资源,保证了岷江水资源的平衡。 保护了成都平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且维持了千年之久 。
历时八年修建的都江堰为成都人民带来了福音,改善了成都平原一直以来的水旱灾害, 成都平原从之前的“颗粒无收”,变成了现在的“天府之国”,都江堰功不可没。
—END—
小喵

